【摘要】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走过我的鲁迅人生。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读鲁迅的著作,受些鲁迅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追求。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鲁迅那样的作家。但是,我们却可能,也应该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鲁迅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就是鲁迅精神。鲁迅作品就是这样的经典。传承鲁迅精神,多读鲁迅作品,坚持鲁迅作品的教学,应仍是我们今后教学的追求。
【关键词】亲近;触摸;感受文字
【abstract】lu xun is not only the literary arena great master, is also a national flag. mr. lu xun the short life, has left behind nearly surely the character cultural heritage for our chinese nation. his work, his manner, his thought that affects and follows me to pass through me lu xun the life. mr. lu xun is our example, reads the lu xun work, lu rapid thought influence, is also we to the lu rapid work teaching pursue. as teacher, we cannot not be impossible to hope that each students become the lu rapid such writer. but, we are actually possible, should also cause our each students to look like lu rapid such, deeply loves the motherland, deeply loves the people. this is lu xun the spirit. the lu rapid work is such classics. inherits lu xun the spirit, reads the lu rapid work, insisted that the lu rapid work the teaching, should still be we from now on the teaching pursue.
【key words】being intimate with; touching; feeling writing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可悲!” 前几日在网上看见一个消息,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说中小学教材上的鲁迅文章将淡化课本,理由是语言生涩难懂,学生不好学,专家称应结合时代背景删掉一些文章,我感到很不可理解;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陪伴我们成长的鲁迅作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怎么一下子就成“鸡肋”了。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走过我的鲁迅人生。
1亲近鲁迅,触摸童心
我相信读过刘华建老师和钱理群先生合编的《小学生鲁迅读本》的人,都能在书中读到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正如编者所言,鲁迅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透过他的作品,中国人能更了解自己。
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书中有一个单元是初识鲁迅。教材以“初识鲁迅”[1]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心融意畅。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编排这组课文,让学生能借助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初步认识、了解、感受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教学本单元的时候,我真替现在的小学生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单元专题来了解、学习我们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同时也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对鲁迅作品的印象。一想到童年的往事,人们就能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一想到闰土,就想到月夜刺猹的画面。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就记住了而且很喜欢那个生气勃勃,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少年闰土。首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从比我早读书的叔叔哥哥姐姐们那里开始的,他们放学回来,在家学着闰土的模样,用草绳编织的银项链,用木棍制作的钢叉,做保卫瓜田的游戏。从此,鲁迅这个名字也就在我心中占据着崇高的位置了。上小学了,亲自学鲁迅的《少年闰土》,对知识丰富、月夜刺猹的闰土更是钦佩万分。课后和儿时的伙伴也曾学着闰土雪地捕鸟的方法捕过麻雀很多次。为什么中年闰土的形象远远不及少年闰土在儿时的心中记忆犹新?我想大概是因为少年闰土的童心吸引着我们的吧。上中学时,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老师讲鲁迅刻“早”故事的第二天,班上每个学生的课桌都会贴出一个“早”字。鲁迅就这样情深款款地向我们津津乐道童年的乐园,使我们很容易地入乎其内,并神游不已。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倡《童心说》,文章开始所言“夫童心者,真心也,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触摸童心,寻找乐园,让我在童年时代亲近了鲁迅。
在教学中,我结合《小学生鲁迅读本》,紧紧把握鲁迅的这颗童心,引领着我的学生更进一步地走近鲁迅文字。教学完本单元,我禁不住自己的情绪,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鲁迅是个犀利深刻的人之外,鲁迅更是个有着童心童趣的人。从那之后,爱读书的学生们,在日记里也写了很多关于鲁迅文章的读书笔记,也摘抄了《小学生鲁迅读本》里很多好句好段。此外,“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着这些精心摘抄的鲁迅文字,我似乎明白了,我这样的教学,担负起了“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启蒙任务。或许将来他们会和我一样谈起博大深邃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时候能回忆起这一篇篇典范的文章。
2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第一次记住这句话是我大学的现代文学老师评价鲁迅的时候教给我的。鲁迅故事在她那里真是如数家珍,说起来头头是道,谈起鲁迅来她就很激动,每次几乎都是用“色貌如冰,肝肠似火”来结束她高潮的讲解。后来阅读到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2]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时,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亲切, 用这句来评价他的《彷徨》真是切评了。似乎又看见我的老师站在那讲台上给我们讲“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他的书唤醒了世界”的场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首篇《祝福》是我中学时候学的,文中祥林嫂是中国文学长廊中著名的悲剧女性形象。她辛酸坎坷的遭遇引出了许许多多学生的眼泪。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四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第一次来到鲁家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来到鲁家时,丈死子亡,“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
第三次是在捐门槛后,在祭祖时节仍遭到斥退,“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连精神也不济了。”
第四次写她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临死前“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是一个活物。”
通过四个时期的肖像变化特点,又特别是抓住眼睛,准确地表现出她的精神状态和她每况愈下的辛酸过程,深刻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性格的顽强。鲁迅写得真是具体,那头发、那脸色、那眼珠、那竹篮、那拄着的竹竿,使我们看上一眼就再也不会忘记,这就是为什么祥林嫂让人家喻户晓,历历在目的的原因吧。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彷徨》里还有篇让我难忘的文章《伤逝》。对它的偏爱不仅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的一篇写男女爱情的作品,仍然也来源于我大学授课的女老师那难忘的讲解。记得在讲授人物形象的时候,老师采取的是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来和它进行分析比较的。那节课的主题好像叫做《子君和娜拉的命运轨迹比较》。我们知道娜拉个性解放的精神曾激动过不少中国妇女的心,子君就是一个具有自我的娜拉式的新女性。“ 我是我自己的!”娜拉喊出了这句让女性为之震惊觉醒的话,并勇敢地离开了所谓的幸福家庭。在鲁迅的《伤逝》中,子君也喊道:“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妇女解放的道路上,这两个女性的人生演绎只有两条出路:除了堕落便是回来。易卜生是位激情型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给娜拉提供的出路无疑地是理想化、浪漫化的。鲁迅的小说《伤逝》,就通过子君的“出走——回家——凋逝”给出了一个相反的答案!鲁迅提出了中国妇女走出旧社会囚笼的出路:“解放了社会,便解放了自己”。结束课题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句话:
个性解放却不能因为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会失去附丽。
此后,在班上很多女生笔记本上都常有“我是我自己的!”座右铭。坚持“我是我自己的”,其实也就是坚持要有独立的人格吧。那时候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应该去做一个有独立个性与追求的女性,无论是爱情上还是事业上,不甘作傀儡!
3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都知道鲁迅。”中华民族不能没有鲁迅——因为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中华民族拥有一种贯穿历史长河的民族精神,“舍生就义”的价值取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勤俭廉政”[3]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有指导性的为人准则。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把民族精神的“道”通过各种语言文字而深入学生的骨髓,营造出一个不屈不挠、厚重踏实的民族精神。新课改带给语文课堂很多亮点,然而我们却无不遗憾的发现,属于民族灵魂的中华民族精神,已从部分老师的课堂上、作品中消失。特级教师韩军的《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我想,文言文之所以能够引领着我们“回家”,那是因为文言文中蕴涵着太多的民族要素吧。如今,把最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减少下来,这样的改革是否能体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提到鲁迅精神,首先记忆最深的是“横眉冷对”,后来读到毛泽东写的《论鲁迅》,其中对他的读解,才知道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战斗精神、他的牺牲精神汇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毛泽东的解读外,我们还可以用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演讲的话来回答“我从前看工农大众,就好像是花鸟鱼虫 ,全不知道他们流血流汗,都是在为别人劳动。其实他们都是泥土,泥土才能种出繁荣,我们自命不凡的优越,实在是低级趣味的平庸。”在这几句话中,也就明确了鲁迅的民众思想。
收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鲁迅文字,显得那么悲凉而滞涩,与小学语文课本上明朗流畅的鲁迅文字截然不一样。然而我对鲁迅灵魂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他的集子《野草》、《呐喊》里学到的。谈及鲁迅文字的民族魂,我们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概括: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高中学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都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他文学革命的实绩。《狂人日记》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比喻和象征了肃清封建思想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和毒害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毒害,充满旧文和酸腐气味的旧知识分子形象。此外,知识分子题材,写作形式也纷繁多样,还有对封建知识分子伪善面目丑恶灵魂进行揭露的形象,比如封建伪道士高老夫子;还有对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进行批判的知识分子,比如《孤独》中的魏连殳等等。
我多次讲授《文学概论》,讲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都偏爱拿鲁迅塑造的阿q来分析。每讲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感觉阿q就是一面镜子,无论哪个阶级、阶层都可照出自己的阿q相。鲁迅喜欢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正如他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读鲁迅的著作,受些鲁迅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追求。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鲁迅那样的作家。但是,我们却可能,也应该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鲁迅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就是鲁迅精神。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样,鲁迅的小说则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4]经典的修习能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心灵。如同学习三字经一样,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经典存留下来。鲁迅作品就是这样的经典。传承鲁迅精神,多读鲁迅作品,坚持鲁迅作品的教学,应仍是我们今后教学的追求。参考文献
[1]人教论坛六年级上册系列备课之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教材是如何“编写鲁迅”的》
[2]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
[3]刘详.《语文课改中民族精神的张扬与颠覆》.
[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