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 现代 性 启蒙 断裂 反思 理想的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 哲学 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在
纵观建国初期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对应着 政治 事件的进程,普遍按照阶段性的 历史 事件构造小说。其中,《红旗谱》堪称此类作品的经典例证,其三部曲式结构分别对应着党诞生前农民的自发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以及日本侵华和民族危机爆发这样几个历史时期。小说的宏大叙事仅仪只是政治叙事的另一种变体。此外,像《创业史》、《山乡巨变》这样以合作化为题材的小说,也都凸显出叙写历史的气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
“现代性”自产生之日起便一直蕴涵着对“个人主体”的探索,“文革”结束后,国人开始反思,并恢复一度中断了的“五四现代性”实验。于是,在2o世纪初出现的那种短时间内速演西方几个世纪发生的各种文化思潮文学流派的现象在80年代文学中重现。至90年代.文学更加注重本体性探索和个人独立性追求,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上了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寻根文学”的出现,表明文学界开始超脱启蒙话语,反思传统文化.反思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造成的民族文化断裂.
重铸民族灵魂。这实际上也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