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意识形态 国族建构 文学史 现代 性
论文摘要:本文简析意识形态因素对 台湾 文学史的影响及台湾学界的反思,认为大陆版的文学史比较注重发掘两岸文学的亲缘关系,但因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资料掌握不够全面,这导致对细节的把握和分析不足,最直接影响是缺乏对台湾区域文学史的关注。台湾学者的文学史书写,如叶石涛、彭瑞金等人的著作,有可取的地方,但因以意识形态先入为主的理念只选取和自身论述主轴相关的作家作品,导致了粗暴的简单化倾向,扭曲台湾文学的 历史 发展 脉络。还有一些学者如王德威、黄美娥、邱贵芬、杨宗翰等,积极探讨文学史突围的可能。他们的现代性视野对台湾文学史研究和书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文学史是权力和知识共同建构的意识形态,传统的台湾文学史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以大
邱贵芬对 台湾 文学史书写反省相当深刻。真正体现她突围努力的是《从战后初期女作家的创作谈台湾文学史的叙述》。她从战后初期女作家创作的角度,指出传统的台湾文学史,其着力点都在男性作家上,无法完整涵盖女性作家的创作。同时,她认为台湾学界从殖民抗争的角度书写台湾文学史,这种压迫与反抗、官方与民间、本土与外省等二元对立的模式遮蔽了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可贵的是,邱贵芬认为“要真正呈现台湾这块土地复杂的文学活动状貌以及其脉络,做法不是企图以‘女性’(哪个女性?哪样的‘女性’观点?)观点来取代‘男性’观点来叙述台湾文学史或是以某个族群(外省第一代第二代、原住民、客家人)的观点来取代另一个族群(福佬族)的观点,而是重新检讨传统史学方法的基本概念。”[6]在邱贵芬看来,以往的台湾文学史注重反殖民、反压迫的一面,压抑与主旨无关的其它类型的文学,比如女性文学、原住民文学等非主流文学,即使进入书写范畴也是处于边缘状态。为此,她提出以“ 现代 性”为切入点书写台湾文学史,这样就可以关照到各个层面。但也有学者认为邱贵芬依然没有跳脱以往的文学史的局限:“此文与作者所点名批判的各本台湾文学史一样,都犯了两个共通的弊病:一是不自觉地将诗风笔潮与社会变迁两者间的联系,过度简单地化约成一对一的镜象关系;二是诸位史家或研究者虽意图采取不同的史观与解释模型,然皆不脱‘冲击─回应’此一范式的魅影。”[7]但即使存在这些弊病,但邱贵芬看到传统的殖民抗争无法关照到台湾的多元族群、性别、阶级等议题和文学史的“断裂”、“不连贯”,提出以“现代性”来建构多元的复杂的台湾文学史,成绩依然不可小视。
杨宗翰的观察和省思不仅全面而且颇具特色。他质疑台湾学界对“台湾意识”的强调,“我认为是不是一个美学作品跟有没有台湾意识事实上并没有关联,我讨论的是说不管是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