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 “文革地下诗歌” 边缘文学 社会背景 艺术 风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一个概念——“文革地下诗歌”的提出谈起,探寻边缘文学如何被重新发现,这种关注边缘的文学研究对于重写诗歌史的意义。对于文革文学而言,关注边缘,相当程度上就是关注地下诗歌,而对地下诗歌的研究带动的是整个当代诗歌史的重写。
文化大革命的特殊 历史 诞生了特殊的文学。以往的研究习惯了对文革文学的“空白”叙述,造成许多曾经在文革中坚持写作、思考的作者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简便的“空白论”既遮蔽了文学的真实存在,又割裂和模糊了文学 发展 的历史脉络。
近年来,随着历史的逐渐沉淀,被湮没的文革地下文学不断出土,呈现出了文革文学 的本来面目。事实上,文革文学并非是一片无字的黑暗,新诗潮也并非是在新时期拔地 而起的文学高峰。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新诗潮指称的应是出现在
“地下文学”(包括“文革地下诗歌”)首先指创作的一种存在状态,即作家与作品基本上处于地下的、非主流的状态;其次指一种作品本体意义上的地下性,即思想上具有 某种独立性和异端性(这里并不纯粹指 政治 对抗性), 艺术 上具有开创性和前卫性,与当时的文革主流文学有较大差异,实际上是一种回到个人化的写作状态,而艺术上的个人 化同时意味着与主流文学的偏离和超越。在政治控制严密的时代,“地下”一词就必然 具有了“政治异议”的色彩。在1978年,北岛就曾使用过“地下”一词,他在1978年11 月17日致哑默的信(未刊原稿)中谈到《今天》的发刊词时说:“ 历史 终于给了我们机会 ,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藏在地下和内心深处的作品公布于世,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威 胁和处罚。”这段话预示了诗歌从地下到公开的转变,也预示了新诗潮诗人的命运。
写作时间“超前”而公开发表“滞后”的“地下诗歌”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在20世纪的社会政治革命激烈的国度,比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