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闻一多 诗人文学史家 诗史 未完成性
论文摘要:闻一多兼具诗人和学者的双重人格,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带来了其文学史研究中浓于情绪,富于幻想。敢于创新的特点,同时也蕴涵着主观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导致了闻一多学术的未完成性。
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闻一多“是善变的,变的快,也变的猛”①。从早年放弃美术从事诗歌,到中年放下诗笔沉入古籍,再到晚年步出书斋走向广场,闻一多一生凡三变矣!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闻一多始终葆有一颗诗性的灵魂。与闻一多相交多年的朱自清敏锐地指出了闻一多多重人格中的诗人底色,闻一多逝世后,朱自清以“斗士”、“诗人”、“学者”这三重人格的集合来概括闻一多。他写道:“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的确,闻一多首先是个诗人。从1920年走上诗坛到1929年辞去《新月杂志》编辑,他一直是引领
闻一多文学研究中诗意想象的运用,直接把读者带人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生活情境中去,“尚友古人”,获得“身在其中”的体贴感;在语言表达上,诗意想象所带来的“情境化”效果,本身构成独立的审美空问,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闻一多的学术文章也因此总是显得丰盈优美,与坊问流行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学术 论文 迥然不同。
三、诗人文学史家的 历史 定位:闻一多的未完成性
作为文学史家的闻一多是未完成的。闻一多逝世后,郭沫若曾经以“千古文章未竟才”来表达他的遗憾心情,他说闻一多:“一棵茁壮的向日葵刚刚才开出灿烂的黄花,便被人连根拔掉,毁了”e。的确,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正当盛年,然而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这是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