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
作为一种特别关注当代都市社会中各种复杂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的“性别”文学,
新时期文学之初,女作家张辛欣就在《在同一地平线上》(原载《收获)1981年第6期)这篇后来产生了广泛文学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为了事业、为了自我人格独立而主动放弃婚姻的女性强者形象。在作品中,开始“我”是把婚姻和爱人看得高于一切,像很多具有潜在“夫贵妻荣”传统思想意识的女性一样,甘愿做出了很多自我牺牲和奉献:“为了给他调来北京,开辟事业上的道路创造条件,我放弃了去年最后一次报考普通大学的机会,结了婚。”然而,经过长时间深刻而痛苦的婚姻反思,“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还能退到哪儿去呢?难道把我的点点追求也放弃?不,等到我自己什么也没有了,无法和他在事业上、精神上对话,我仍然会失去他!当我没有把我的爱好和追求当作锻炼智力的游戏和装饰品,从开始到现在,我都无法保持我和他之间的平衡,无法维持这个家庭的平衡。我还是什么也得不到……”终于,几番思想斗争和挣扎之后,“我”离了婚,并且经过刻苦努力,如愿以偿考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电影学院导演系。正如该作品的标题“在同一地平线上”所明白无误寓示的那样,女主人公“我”对事业的拼力追求,实际上凸显了当代女性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她们试图通过自己事业和智能的提升,真正实现与男人站在人格和价值的“同一地平线上”,因为“当社会更多地以智能归类,同等智能的男女得以站在同一层面上时,就总体而言,男人也就失去了俯视女人的高度,两性的价值也就开始需要重新界定。”因此,作品里“我”从最初的忽略事业,迷信婚姻和家庭,到后来的视事业追求高于一切,这一巨大转变,真切体现了当代知识女性灵魂深处的性别觉醒尤其主体意识的提升,这种觉醒和提升,不仅强化了女性虚弱已久的人格独立意识,还直接构成了对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模式的最有力、最具反叛色彩的解构和冲击。
从女性命运的 历史 发展 来看,女性的人格独立问题,一直成为事关女性解放的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某种意义上,女性的人格独立至少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其一是 经济 的问题,其二是性的问题。这正如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问论及妇女解放问题时所强调的那样:“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这里所谓的“经济解放”,是指女性摆脱对男性的人身依附,实现经济自主和经济独立;而所谓“性的解放”,是指女性彻底打破男权社会长期以来愚弄、禁锢女性的“性神话”,成为两性性别关系尤其欲望关系中的“性主体”和“欲望主体”。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日新月异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