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文学;主题
论文摘要:世纪之交的
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应该说,刘庆邦是把对 自然 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罪过归之于宋长玉等人竭泽而渔式的毁灭性开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 经济 的 发展 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这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 现代 科学 技术和工具理性的高度发达,必然导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话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危机四伏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 。”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类,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文明地对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时也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当前,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对自然生态的忧思,使刘庆邦的《红煤》在展开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同时能够放眼具体环境和人的互动关系。人与自然的视角也使这部小说获得了一种大气,一种忧患意识。
三、拯救大地:以“树”为旗与“发展”批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于坚写过、一首短诗:《阳光下的棕榈树》,诗中写棕榈的叶子——“那些绿色的手指”——“在抚摩大理石一样光滑的阳光”,“像朝圣者那样环绕它,靠近它”;紧接着,诗在“我”和棕榈、和阳光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精神联系,并以此结束全诗:“修长的手指希腊式的手指/抚摩我/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在当今这个钢筋混凝土时代里,无论到哪个城市,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蛛网一般密集的大中小城市之问的高速公路和横空出世的开发区。楼房对大地的覆盖速度远远大于森林和草坪。顺城说,在他的诗中,城市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油汕的牧场和草原。 工业 化不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的选择,速度和紧迫能取代诗意悠闲.电视目取代了人仰望星空,数字化和 网络 也同样无法取代人类对蓝天碧水和雁阵鹤群的凝望,依靠电脑合成技术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更不能让人倾听猛虎啸谷的赫赫神威。
张炜在《你的树》中写道:“许多从事文学 艺术 的人对于世俗的得失出奇的敏感,而对于自然,对于土地的变化却十分麻木。这就是我们的艺术衰落和让人失望的一个原因。”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而现在,在生态学家看来森林最大的效益是其生态效益。“森林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态环境效应和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净化环境、消除噪音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有固体水库的美称,而一旦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必然造成严重的风蚀和水土流失,大片肥沃的土地便变成不毛之地,造成河流淤塞、水旱灾害,导致生态失衡森林是最大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 农村 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财富。由于世纪之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