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沈从文; 现代 文学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轫于五四时期的
一、20世纪上半叶
2.人性
沈从文自谓“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f8]294确实,生命的各种经验和形式总是能吸引沈从文好奇的目光,为他带来莫可名状的快活和感动;在他写下的那些优美的文字里,我们能看见各样的生命像流水一般健康、 自然 、充溢地流动着。于他而言,虽然“问题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在字里行间泄露出来,但是这些形制也许较小的经营却寄托了题目很大的理想,这个题目就是“人性”。
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确实,沈从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湘行散记》和《边城》,恰如他最初所期待的,诚实而细心的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尤其是《边城》,沈从文自己提及时,也以明快而略有自得的口吻说,“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 经济 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藉自然、优美的笔调,从容叙述了湘西那一隅边地的经验与人事、爱与哀乐,见出人性的健康和自在,有着田园诗或牧歌的味道,也正说明了沈从文的努力。
除了牧歌式作品之外,沈从文早期作品,还有一类是关涉死亡尤其是横死题材的,如《我的 教育 》《黔小景》《黄昏》以及《从文自传》的部分篇什等,读来令人触目惊心。王德威曾将沈从文与鲁迅此类作品作过比较,面对“砍头”这一意象,鲁迅呐喊、仿徨,幽愤深广,“有着不能自已的焦虑和恐惧”沈从文写来却处变不惊, “既少孤愤,尤乏讥消。”然而,不可以为沈从文面对血腥人事无动于衷,人道关怀消弥殆尽,恰恰相反,“沈从文书写砍头的故事,或许是求藉着叙述的力量,化解他不说也罢的生命创痛;但更重要的,因由叙述绵延不尽的寓意格式,他将碎裂的、分割的众生百相,组合起来”, “在身体形而下的运作或停止运作里,他重新发掘生命不可测的律动潜能”。事实上,这个情境下的沈从文,对于“人性”仍然保持了一贯的注目,而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沉着与平和,尤见出沈从文特立独行的文学风格和个性特征。
不过,因为“‘ 现代 ’二字已到了湘西”,以及抗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