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双百”方针;国内国际形势;文艺与 政治
[论文摘要]如果说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则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进入了新的 发展 阶段。在“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自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学创作确实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与鼓励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造就了
二、抵制“双百”方针的逆流
当然,“双百”方针的贯彻与执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等四人联合署名的文章《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几点意见》)。文章虽然承认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带来了繁荣和无限的创造性”,但是,他们在文艺状况的基本估价上,犯了“左”的错误,指出:很多人只热衷于翻老底,开老花,而不注意培植和保护新花,并要“高举起自己鲜明的旗帜,压住阵脚进行斗争”。这种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一些人的共鸣,一度形成了一股抵制“双百”方针的逆流。毛泽东并不赞成《几点意见》,但也没有对其完全否定。从这时起,毛泽东意识到,对“双百”方针持怀疑态度的人大有人在,而且都是在党内,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此后,他多次带着情绪地宣称:在地师级以上的干部中,赞成“双百”方针的人,如果有十分之一就不错了。因为有些省市在传达毛泽东的讲话时,说他肯定了陈其通等四人的《几点意见》,说这些同志是为党为国。一些省市报刊相继转载了《几点意见》,有的还加了按语明确肯定,并配发响应文章。而《人民日报》在《几点意见》发表后的五十多天里,竟没有再发过一篇有关的文章。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只能是:《人民日报》多少是赞同《几点意见》的,但又不能公开和毛泽东的观点相违,只能采取沉默的态度了。这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愤慨。他深深感到贯彻“双百”方针遇到了障碍,并决意起而改变这种不识时务的思想惰性。而文艺界正在讨论的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正好成了他做 政治 文章的切人点,提出对许多和胡风有区别的文化人,应该“既要有批评,又要有保护”。
《几点意见》在文坛上掀起了很大波澜,尽管有人响应,但更多的人还是对此感到意外和不满,写文章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当然,《几点意见》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是:一些党外人士不能不考虑中央提倡“双百”方针的诚意究竟有多大!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即后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双百”方针的重要性。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和正式的阐述“双百”方针,并批评了文艺界一些阻碍“双百”方针贯彻执行的现象,鼓励大家敢于讲话,敢于批评。并公开重申了他在1月间对《几点意见》的看法:“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不知怎么把我的话传达错了,只说他们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我再说一遍,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由毛泽东来亲自阐述“双百”方针,其权威性不言而喻,这从某种程度上也终于打消了一些党外人士对“双百”方针的顾虑。1957年4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陈其通等人的文章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坚决地表示:“党不能接受他们的这种‘劝告’。因为他们的方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自此,“双百”方针才在斗争中得以贯彻执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党内存在的严重的“左”倾思想。这也成为1957年的反右、1960年代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温床。
三、文学界“百花待放”的新局面及其式微
文艺界的情况似乎也正朝着人们的美好期望 发展 着。自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这一短暂的时期里,文学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建国之后任何一年所不能比拟的,这个短暂的辉煌时期,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