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新 历史 小说;历史文本化;重写
[论文摘要]:拆解历史、颠覆宏大叙事构成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一重要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和形成,既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撑,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 发展 的必然。小说家们以历史文本化的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写作意图。
1986年,乔良的《灵旗》发表,因其对湘江之战的官方历史作了新的解读,而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随后,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生命形态,章显出以民间文化和原欲为基础的生命意识冲动。这种将文学文本置于历史之上的非意识形态创作与《灵旗》中那种拆除历史二元对立的新的思维方式,为新历史小说的出现提供了意识形态转换的范例引爆了新历史小说在90年代的热潮。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认为,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反思性的、实证性的,它关注的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文学只是力图对真实的历史做出客观的反映。历史也是文本,它的虚构成分和叙述方式与文学十分相似,“历史和文学具有“互文性”。这种降解旧的意识形态中历史地位的理论观点,为重新解读既定的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历史的古老主题中,觅得“改写”的快意,踏寻写作的新途径,建立新的文本意趣,使新历史小说成为90年代小说的重要流向之一。
一、民间立场对民族与家族历史的楔入
“史诗”是20世纪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建国后的“史诗”创作过于追求如实记录历史的过程,损害了作品持久的 艺术 魅力,况且,当代历史的曲折性、作家透视生活现象时可能出现的短视和盲视等局限都是最终使作品史诗价值受损的原因,特别是正史的权威性导致了解读历史的多种思维存在的虚妄,造成史诗的精神向度匾乏。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创作有意疏离了传统的历史题材写作模式,把民族历史的演进放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挖掘和阐释,从家族史的切人点展示民族史。
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在浸染着浓厚的宗法制社会文化氛围的白鹿原这片土地上,展开了善与恶的较量。传统文化精神的渗人,使主人公白嘉轩格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理想,履行着仁义兴邦的基本信条。作品中,民族文化的恒久性与历史偶然性的融会,构成作者对演绎
《红粉》讲述了新政府对旧社会的妓女进行改造的故事。这篇小说涉及的题材与老舍的《月牙儿》、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相类似,但是,作品中女性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却完全不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