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 农村 题材 文学创作 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要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当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利益调节、社会管理的角度思考实现路径,而较少从文学、美学等精神文化的层面去讨论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经济 、 政治 、文化、 教育 等多种手段同时运用。在这中间,文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载体,应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潮头,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从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表现出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分量。
一、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 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题材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风骚;创作体裁多样,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等齐头并进,佳作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面表现农村改革现实的长篇小说有吕雷的《大江沉重》、孙惠芳的《歇马山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何申的《多彩的乡村》、向本贵的《盘龙埠》等。与长篇小说创作更多地表现 历史 不同,中、短篇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现实。从近几年“鲁迅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看,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超过了半数。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申的《年前年后》、刘恒的《天知地知》、阎连科的《黄金洞》、迟子建的《雾月牛栏》、陈世旭的《镇长之死》等获奖中、短篇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相比,报告文学创作更加关注农村现实。如《执政基石》推出的是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李家庚形象,重塑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大山的呼唤》则在呼吁帮助解决山区孩童求学难的问题。可以说报告文学在关注民生方面比虚构文学更加深刻。
虽然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品种、门类,还是质量、水平,都还有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缺少与时俱进的动能和张力,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去反映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对农村基层群众的呼声还缺乏热切的关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意蕴开掘不够,满足于捡拾农村生活碎片。因此,所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也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形象最单薄、最概念化。不少作品迎合某些流行的趣味与西方对
二、 农村 题材文学创作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广袤的农村是文学事业繁荣 发展 的不竭源泉,为这块热土与家园歌唱,是
(二)重视农村题材文学内容的转换,提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作品
从主题表达上来说,应大力反映当代农村开拓进取、加快发展的状况。从题材选择上来说,要多创作表现新农村真善美的作品,特别是表现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作品。要切实推进“三农”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