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摘要:赵树理在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离我们不算远,也不算近。在那段二十几年的天翻地覆的巨变时期,文坛上有一位作家很引人注目,他就是赵树理。我们今天追述
在笔者看来,赵树理的坚守其实是他对自己教化立场的坚守。他似乎觉得一个作家怀着教化的动机,总是不会错的。他是无私的、为公益的。所以,他在作品中也从来“不是直接‘图解’某一 政治 观念或政策,而是尽力地试图从是否有益于农民(被理解为‘人民利益’)这一核心准则中寻找这一主题的合法性因素”。那么,为什么到头来赵树理还是被批判了呢?笔者认为,这与国家政权的教化重心发生了转移有关。
1953年的第二次文代会确立了文艺界要塑造社会主义英雄的创作方向。“一体化”的要求便在文艺领域也呈现出来。此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其实这些作品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十分浓厚)的作品成为主流,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成为文艺作品的中心人物。借典型人物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 教育 ,其实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而此时的赵树理依然在坚持自己的写作初衷,他要把 农村 的具体问题推上前台。在他笔下,“中间人物”往往写的更为真实丰满,这虽然来源于赵树理的真诚的教化动机,但显然被视为“偏离”了主流。
然而现在看来,赵树理的中间人物写作,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就如同鲁迅的国民批判一样,都是不朽的。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