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寻根文学 文化批判 艺术 虚构
论文摘要:80年代中期,玮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在“寻根文学”的创作中,从“文化批利”与“文化构建”这两个向度出发,用 现代 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尺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表现,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的是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艺术模式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1985年是因“文化热”而载人新时期文学史册的凡是经历过1985年的人们,皆不会忘记那势如海潮的文化热流,席卷了人文、社会 科学 各个领域。一时间,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如何对待
《小鲍庄》在内容上既揭示了鲍庄人的贫困的生存状况,又展示了仁义的光辉。小鲍庄在变迁的震荡中又停滞着一股静止不移的凝固力,作者把民族素质中的劳苦、顺从、求生、守旧、愚昧等特质展示了出来。小鲍庄又是一个至善的凝固体,这里没有邪恶,没有奸诈,没有贪婪,他们共同追求的是仁义、仁义是小鲍庄人的灵魂是维系小鲍庄社会的纲绳。仁义的内函包括同情心、守信义,舍己为人等等。大姑把捡来的弃婴抚养成人,这是仁义;小翠子流荡于小鲍庄,为鲍彦山家收留,这也是仁义;鲍秉德妻子疯了,乱打乱滚,人们劝他把她离了他于心不忍,认为要讲仁义;一场洪水奔来,涝渣为救鲍五爷而舍身,这是大仁大义,也是人道主义素质的描写为此,涝渣的精神气质被小鲍庄视作是最圣洁的灵魂应当说,这种“仁义”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它是善良、纯朴、诚实的人性的一种肯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但是任何人性、伦理道德都受时空的制约,不可能“自古”一样,就象小鲍庄中的“仁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原始的、低层次的仁义道德,它带有极大的保守性落后性以及封闭性。文中没有 现代 的竞争意识,开创精神,没有改造旧物,掌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因为这些和“仁义”是格格不人的,针锋相对的。作品有于地农民的悲欢以及对悲欢的健忘,有感于农民的愚昧以及对愚昧的不可知,有感于农民的亲善和睦以及对亲善和睦的不自觉,这一系列的感悟,灌注着人道主义精神。
应该看到,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纵深的拓展,文学摆脱了那种生活平面描绘的模式,而开拓着一个复杂而深沉的现实世界。文学的反思,已经从单一的 政治 和社会题旨变易,延伸到人性摹写的深化。整部作品始于洪水,终于水,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命运的象征体它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展现了一幅现实的图画,又通过象征的意象,使主题得到一种广远的延伸,它超越了一般 农村 题材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容量,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等一系列永恒主题的作品。
“根”在西藏的作家扎西达娃也写出了《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夏天酸溜溜的日子》等既具有西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主义 艺术 风格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是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