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析文学社团与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
[论文关键词]文学社团 作家群 地域 昭通 
  [论文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现代性进程中,中国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以及其所带来的当代地域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迎接全球化和现代性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又把相关地域丰厚的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坚持文学的民族化、本土性和自觉性特征,赋予文学以强劲的生命力,使文学向着多元化和丰富性方向发展。而仔细探讨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原因,除了地缘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区域范围内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发展对地域作家群的形成也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以近几年文坛兴起的云南昭通作家群为例,简要探讨了文学社团对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贡献。 
   
  提到当代地域作家群,有论者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学”作为概括。这种说法,只是简单地注意到了地域作家群形成的地缘环境和地域文化因素。其实,地域作家群并不是单纯地以地理性的区域划分而形成的作家群体,也不是仅仅以作品背后反映的地缘文化因素的相似性而从形式上聚合的作家类别。地域作家群这个看似简单的文学概念,不仅包含作家、作品两大因素,而且涵盖了其背后广博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多种内涵。 
  地域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和特殊的重要性,而地域作家群的形成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景。如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周大新、二月河、周同宾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阿成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还有西南边陲近几年兴起的以夏天敏、雷平阳为代表的昭通作家群 ,东西、鬼子为代表的桂西北作家群等等。这些以地域命名,以其背后具有特色的、深厚的地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并兴起在当代的区域作家群是对当今全球化语境的一个反驳,是文学向现代性不断追求时自身本土性的保持。纵观这些地域作家群的形成,是丰富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仅从文学社团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文学社团对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贡献。 
  文学社团是一种民间文学团体,是作家基于相近的文学主张等而自发结成的民间自治文学组织,严格的文学社团都有一定的文学宗旨、口号和规章制度等。文学社团作为一个组织,仅仅是创作者的一个聚合体。文学社团能有效整合同一地域内孤立创作的作家资源,为作家创作和文学发展提供健康环境,促进作家成长和文学发展。文学社团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治性质和文学创作的自觉性,大多数文学社团能立足于民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确立自身的文学价值。”文学社团能把分散的文学爱好者聚集起来,强化对文学的认识,并形成一种文学创作的主导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学爱好者把文学创作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学当成自己的一种精神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来对待。这里仅以云南昭通作家群为例,来分析一下当地文学社团的发展对此作家群的形成及贡献。 
  在中国当下区域文学视野内,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事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昭通的一批中青年创作者开始在文坛显露头角,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昭通文学创作的势头更加强劲,不仅在云南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昭通文学现象,称在一个贫困地区有这么多的青年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改革现实和时代变化,是一种绝不同于流行趋势的令人兴奋的新气象。昭通作家群以其对文学纯真的坚守和强烈的使命,创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内各种文学奖项。总体说来,有这样一批代表作家:曾令云、夏天敏、宋家宏、李骞、雷平阳、胡性能、樊忠慰等人,他们的创作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其中,雷平阳、樊忠慰的诗歌和夏天敏的小说最为引人瞩目。2005年,夏天敏以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雷平阳以诗歌《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至此,昭通作家群为云南贡献了两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在昭通作家群的形成过程中,文学社团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昭通文学社团踊跃兴起。昭通最早的文学社团是“野草文学社”和“荒原文学社”,其中野草文学社成立于1982年,为昭通师专学生创办,创办社刊《野草》,1995年创办社报《守望者》;而荒原文学社则为昭通师专、昭通教育学院的一些教师及其他学校文学爱好者成立于1986年,比野草文学社稍晚。从野草文学社走向文坛的知名作家有雷平阳、孙世祥(已故)等人;荒原文学社一成立则把“为人生为社会”确立为自己的创作思想,当今云南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评论家宋家宏、李骞,著名作家夏天敏、黄玲,诗人傅泽刚都是昔日的社员。 
  文学社团一般都是有办社宗旨的,成员之间会形成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近性。文学社团这种略带有“集团”性质的团体,其影响能远远超过几个人的影响,这也是昭通文学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文学创作活跃和文学社团活动是分不开的,文学社团活动其实是文学创作活跃的表征。在这里说到昭通文学社团的活动,其中不可回避地要谈到昭通师专的文学社团。有论者曾说“昭通作家群雏形的形成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的昭通师专活跃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在这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的就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昭通师专当时活跃的主要有“野草”、“茂林”、“拓荒”、“秋雁”、“洪湖”、“星火”、“家园”、“南星”等十余个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在昭通师专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和昭通师专良好、浓厚的文学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这种氛围首先来自于教师的影响。昭通师专中文系的教师很多具有双重身份,即教师兼作家,除致力于教学、科研外,还创作发表文学作品,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影响学生的身影不光在课堂上,他们有的自己办文学社团,有的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他们的双重身份是昭通师专独特的一种师资资源,对昭通师专乃至昭通市的文学人才的培养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不是生硬的文学理论创作知识或相关的学科知识,他们带给学生的是自己创作时的鲜活的个人体验,无论是文学创作技巧还是创作方式,都是经过他们“作家”身份过滤了的、对学生能起到直接示范、指导作用的创作宝典。 
  可以这样说,昭通师专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活跃的校园文学社团,和昭通师专师生积极地文学创作活动,对推动昭通地域文学的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高校往往是新思想最易接受的地方,也是新思想向外传播的最主要阵地,昭通师专作为教师的作家在创作技巧、手法、思想、文体实验等方面的革新,往往能无形地影响到当地文坛的动态。昭通师专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昭通市各县区,所依附的文化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差异性,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创作需要,很好的处理创作的题材。对于一个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内化在他们的作品中和作家的气质中,是其之所以成为一个“群”而不是一个“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昭通作家群是昭通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大地域”上生长起来的作家群,他们有内在的统一性,同时又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使文学创作表现出丰富性和多元化,然而昭通师专的文学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风貌就具有这样一个特色,毫不夸张地说,昭通师专其实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昭通作家群。 
  当然,与文学社团相伴相生的社刊社报也是地域作家群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社刊或者社报,是社员文学活动的主阵地,是他们文学成果展示的平台;同时,反过来说,文学社刊社报的周围也常常能形成一个作家队伍,聚集成为一个作家群体。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地域之内的文学创作,以一种无形地力量推动者作家群的形成。在此,还以昭通作家群为例进行分析:在昭通作家群从小规模零散的个人创作,发展到一个作家群体的形成,再到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为文坛所重视,这其中和上文论述的文学社团的活动密不可分,同时和社团所创办的社刊社报更是息息相关,社团和社刊社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共同内化于一个地域作家群的形成过程中。在上文中提到的“野草文学社”其社刊有《野草》,另外还有1995年创办的社报《守望者》;“荒原文学社”社报是《荒原》等等,这些社刊社报是社员发表文学作品,进行自我提高、锻炼、展示的一个有效平台。“他们办的报纸,刚起步时有的不仅是手绘手写复印发行,而且还是社员凑钱付诸印刷,渐渐发展成铅印”,“小报的发行更是费劲,他们常常背着一摞报纸,想好发行对象,走上门去送给人家”这些社刊社报不但发表他们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发表文学评论,它们的存在不仅使作者的文学作品为普通读者所了解,同时也是社团与社团之间交流的中介,他们之间通过社刊社报作为纽带联系,互相阅读彼此的文学作品,并给予批评、评论、指正等,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创作能力的提高。对于普通读者,这些报刊能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从另一方面说,是对作家劳动成果的一个肯定。看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变成文字,并流通到社会上供人阅读,也能在精神上鼓舞他们不断地进取,去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作者——文本——读者”是一个互动的链条,而社刊社报在这里就充当了“文本”这一角色,它连通了作家和读者,使文学创作能达成一个健康有效的循环。 
  最后,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文学社团的创始人或领军人物往往能成为日后地域作家群的代表或标志性人物。文学社团作为民间文人自觉的组织机构,其整体性的作用对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具有整合、容纳、凝聚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团体的力量皆离不开个体的作用,尤其是一个文学社团的领军或创办人物,其作为“领袖”的带头先行的示范作用,往往能对地域作家群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那些既具个人魅力又具有较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学社团的领军人物,他们往往能成为某一地域文学或地域作家群的代表。 
  总之,地域文学的发展和地域作家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仅从文学社团的角度,并以当今文坛崛起的昭通作家群为例,对文学社团对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贡献作了简单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大健.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刘保亮.新国学视野下的当代地域文化[j].北方论丛,2009,(6). 
  [3]范藻.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形成及意义[j].天府新论.2004,(5). 
  [4]杨洪承.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绪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艾自由.“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分析[j].社会主义论坛,2006(12).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在法意与自由之间:民国法律视野与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集结号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叶兆言:现代文学确实没那么好
    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