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析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与建构
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自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受害者;主体地位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世纪,新的文论思潮和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批评方法、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所指出的:当代文论的特征是绝对的、单一的权威和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文学批评者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推翻传统上一贯主张的批评角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新评估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运作问题。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最为广泛、最有活力的思潮之一,其产生、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妇女运动。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西方妇女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次浪潮):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教育权等自由权利。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女权主义意味着妇女解放,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人英美,逐渐流行,“五四”时期传到中国,20世纪60年,随着妇女运动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的倾斜,国内目前学界多把英文feminism译为本“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两性权益关系及其多元化的意义。到20世纪20年代,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与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等政治风潮相伴而生,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
  在运动中妇女认识到性别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与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文化对男尊女卑的制度化,改变现状的努力应该从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出发。1970年millett完成《性政治》,该书出版后,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性政治”这个术语日益成为女性主义理论、性别研究与文化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女权主义者开始重视研究“父权/男权”制度如何对女性实施压迫,从此,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得以蓬勃兴起和向多元化发展。
  第三浪潮发展在20世纪80一90年代,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gender)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出现的各种女权主义理论作一个综合的考察;同时,女权主义学术发展成为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理论体系。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关于男性中心主义的起源和性质,对于如何消除性属差异的主张各不相同,甚至有所相左,但是斗争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消灭不平等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和对女性性别歧视主义造成的社会现实。为了取得斗争成功,实现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女权主义成了一面旗帜,聚集齐了众多有志之士投入和为之不懈努力。
  作为妇女运动的女权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妇女运动的三次浪潮相呼应,其发展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抨击男性的性别歧视,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歪曲和贬低。这个时期具有影响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有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therightsofwoman)(1792)和沃尔芙(virginiaw o0lf)的《自己的房间》(a roomofone’sown)(1929),前者精辟论述了女性作为理性人类主体的权利,后者倡导女性文学在经济和艺术上的独立性,女性写作的差异性和记录一般女性生活的必要性。还应值得一提的是米尔(johnstuartmil1)的《女性的卑屈》(thesubjectionofwomen)(1869)和弗勒(margaretfuller)的《十九世纪的女人》(womaninthenineteenthcentu—ry)(1845)。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女性作家极其作品,分析女性的情节结构,使女性文学成为一个特殊的探索领域。这样一来,女性作家和作品得到了重新的审视和关注,大批被埋没的女性作家重见了天日,有关妇女问题的出版物大量涌现,众多女性理论研究论著的出版,如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的《女性奥秘》(femininemystique)(1963),玛丽·艾尔曼(maryellman的《对女性的思考》(thinkingaboutwomen)(1968),凯特·米丽特(kate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politics)(1970),舒拉米斯·费尔斯通的《性别辩证法》(dialecticofsex)(1970)等。西蒙·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的《第二性》(thesecondsex)虽然发表较早(1949年),但它对女性主义批评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波伏娃《第二性》破除了性别是天生的看法,她指出,所谓生理性别(sex),事实上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的性别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给与的,被强加,尤其女性作为低等的性别,和男性作为优越的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她的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
  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思潮与后现代思潮开始有了更频繁的交流。其背景是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等批评话语众声喧哗,黑人文学、同性恋文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深受后现代思想浸染的法国女性主义理论被介绍到美国并广为流行。
  更多的女性主义者研究并接受了解构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批评重心渐次由原先注重对男权中心话语的“去蔽”,发展为专注于对女性生命个体体验的彰显和传达,试图更坚实地建构起具有自己话语特征的研究方法和审美价值标准,要求从根本上反思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修正公认的关于写作和阅读的理论设想。于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了第三阶段:
  理论建构阶段。伊莱思·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的成名作《她们自己的文学》(a litera—tureoftheirown)(1977)正适应了妇女文学体系化的这一要求,将妇女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主流文学的模仿,对传统文学标准的反抗和争取自己权力与价值的自我确立。1978年肖瓦尔特又发表了《迈向女性主义诗学》一文,首先提出了“妇女批评学”理论,并使之在《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肖瓦尔特总结了英、美、法等国的女性批评特点,将妇女文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英、美的女性批评注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并力图加以清除,而法国最具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海伦·西苏(helencixous)、露丝·伊利格瑞(lucyirigaray)、米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则以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为重要出发点,从心理、生理和欲望的角度探讨女性语言模式。海伦·西苏提出了“女性写作”(ecriturefeminine)最重要的女性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女性身体写作。传统的写作一直被父权制美学所控制,如美国女权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m.gilbert)在《文学的父系》一书中所指出的:“男性性征……实际上是文学权利的本质。诗人之笔(pen)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只在比喻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penis)”。这种父系的文学创作理论使女性失去了真正的写作和讲话的权利,因而西苏认为妇女必须开创一种新的反叛性的写作。首先,妇女必须写自己的身体,“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昕到你的身体”粕。西苏认为身体是女性被压迫的原因和场所,在女性身体里“欲望在奇异地激荡,女性用身体写作是被压抑的身体和潜意识中女性情欲的爆发,是女性生命的呐喊和创造力的张扬,是女性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解放行动。因此,女性作者应打破以往表达女性情感的忌讳,她们笔下的女性不应再是弗洛伊德笔下因没有男性生殖器而自卑、自怜的、满足男性性欲的性爱对象和工具,而应是法国女权批评家露丝·伊利格瑞(lucyirigaray)在其博士论文《他者女人的发射镜》中所说的,拥有多个性器官、多元性欲特征的血肉之躯邢。这种以女性的身体作为写作的基础,旨在解构男权制文化和生殖器中心话语,揭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这种具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女性主义批评,在80年代末期受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就区域而言,英、美、法三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后结构的解构主义思潮。美国的女性批评从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本分析的方法,揭露在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己的批评原则。法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兴盛于60年代的社会政治运动,其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语言学、解构主义哲学。它把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状和话语问题联系起来看待,认为妇女写作受阻的根源在于原欲上普遍的压抑,强调女性受压抑的状况并致力于在语言领域寻求突破。据此,克里斯蒂瓦提出了“符号话语”(semioticdiscourse),茜克苏提出了“女性写作“,批判地利用男性理论家的思想,揭示妇女受压迫的实质,考察女性身体的语言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英国的女性批评在特点上与美国较为接近,因此有人将之归为一派,但英国的女性批评更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影响,在后期又吸收了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这三派女性批评虽然特点不尽相同,但都吸收了《自己的房间》、《第二性》、《女性的奥秘》等早期女权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都将女性在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所受到的歧视作为批评的出发点,其宗旨是改造充满性别压迫的文化乃至最终改造社会。

  就历史发展的总体而言,女性主义具有多个理论分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中的三大主要流派,在三大主要流派中,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结为妇女没有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等权利,要求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20世纪60年后期到70年代的激进女性主义,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左派思潮和性解放等社会思潮影响下迅速兴起的,它发起了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又给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冲击。激进女性主义对传统的社会观和性别观提出质疑,强调性别压迫和父权制的关系,主张废除家庭主妇——“母亲”角色,废除现代形式的家庭,取消两性的劳动分工,认为这是克服性别歧视的根本途径。
  激进女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学》,舒拉米斯·费尔斯通的《性辩证法》和罗宾·莫尔根的《姐妹情谊就是力量》。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feminism)反对宏大叙述(grandnarrative)与传统的两分法,不同意将世界各国妇女看成是一个同质的整体,强调社会文化的建构作用与妇女之间的差异,注重不同主体间的协商、对话,看重倾听与移情合作(empatheticcooperation)。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和颠覆父权制的目标中,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种理想社会模式,即后父权制社会,或已经消除了父权制的男女平等合作的社会。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或后父权制或父权制之后的社会强调内在联系和重视超越对立的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一种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无等级的理想社会。

  就文学领域而言,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有:社会女性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女性同性恋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以及后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产生于70年代。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妇女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以及国家问题。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也是一个阶级,妇女在社会阶层联系中受到的剥削和压抑来自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一经济秩序的社会组织,主张女性主义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不平等是由于经济的不平等,经济问题解决了,男女问题也解决了。因此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她们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张研究文学作品中描写妇女的方式,强调妇女的社会作用。米歇尔(julietmitche11)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66年,她发表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成为妇女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她在书中提出,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是通过四个领域来进行的,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认为这四大压迫结构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
  符号学女性主义以符号互动理论为出发点,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主张研究表示女性的符号和话语,通过符号的表达来确定妇女在文学社会中的作用。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埃奥本(francoised’eaubonne)1974年在《女权主义·毁灭》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概念。生态女权主义是承担全球化问题解决和治理的重要任务的派别,它把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结合在一起,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者们宣扬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消除无视自然和女性的权力的言行,废止自然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哲学家斯普瑞特奈克(c.spretnak1946~),斯普瑞特耐克指出,“生态女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二元思维方式即是观念上的以人与自然的突出对立为标志的各种象征性的阴阳对立上,价值等级观念即是“男尊女卑”观念,统治逻辑即是父权主义态度和对自然、女人、有色人种的征服式掠夺式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非常相似,都循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路,认为妇女受压迫起源于私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妇女之受压迫与资本剥削劳动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阶级压迫是更基本的压迫形式。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女性的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包括家务劳动,义务劳动),并把它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联系起来,认为妇女是廉价劳动力。妇女所受的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个例证。如不推翻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妇女的地位就不会得到改善。”阿莉森·杰格尔(alisonjaggar)在《女权主义政治学与人性》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集中在生产上,它确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务劳动是存在于生产之外的。而家务劳动又是再生产即人类劳动力的再生产。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高度重视被压迫的女性在创造历史、推动社会伟大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基于7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主流心理学植根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遵循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忽视文化价值因素,将女性经验无形化、边缘化及病态化,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它主张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传统父权制影响下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着重批判主流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试图建立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批判性地借鉴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一种不受男性标准和范畴限制的女性性征,从女性身体的真实经验,考察文学作品中女性性欲的无意识表现,探索女性欲望受压抑的情况。
  黑人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主义不满于只关心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女性主义,提出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理论设想和审美观点。黑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性别压迫与种族压迫的交错,力图表达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之间的关系和肯定黑人女性明确的合理身份,他们关心的基本问题是非洲黑人女性的历史和经历以及她们的经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979年美国的自称为“卡巴希河团体”(cambaheerivercollective)的黑人女性发表了一篇题为《黑人女性主义者的声明》,这篇文章一直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它指出:黑人女性的生活结构是多层次的,其所受的压迫仅建立在种族和性别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阶级、年龄和性倾向的基础上。胡德(elizabeth hood)在其《黑人女性、白人女性:不同的解放道路》一文中,探讨了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所受压迫的异同,反响也比较强烈,1983年,沃克(alicewalker)提出有色人种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她赞同女性,但也关心男性,致力于解放所有人,反对白人至上和分离主义。于是,种族主义女性主义(亦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大。种族主义女性主义者要求消灭所有的压迫制度,她们认为,种族歧视比性别歧视更为严重,因此,如果不将反对性别歧视和反对种族歧视结合起来,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必将难以统一,而会长期地处于分裂状态。
  后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媒体纷纷扬起的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说女性主义的立场已经过时或过于夸大,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女性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有说女性主义已经过时,不是因为她们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是因为她们意识到她们不想“什么都要”;还有人说女性已从理论得到了绝对的平等,她们可以放下武器,享受在现实中的从属角色。就总体而言,后女性主义的思潮有三个关注点: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纵观西方女性主义的演变发展,不难看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表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女性主义批评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拆解,对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本质主义的批判,对文本疏离性的研究,对他者和边缘视角怎样介入主流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人性的探讨与期待等等,都显示出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当代具有活力的文艺理论之一,像其它发展中的理论一样,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当前,女权批评家们坚持与男性对话的立场,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流派的理论,在探索中修正和建树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主义批评今后遭遇的各种挑战,将对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命题有更多建树,也将引起人们对现实文化境遇更深层次的思考。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试析《瓦尔登湖》双关现象汉译
    试析古代文学美女形象塑造中的男性立场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
    试析英语文学语篇的文学特征
    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法治观与处事观
    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文学课程学习兴趣
    从《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
    浅谈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浅析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陌生化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视野之人观以及在西方文学…
    也谈西方文学中的“荒诞”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