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析何晏的 道论 无名论 的玄学思想

 摘 要: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厚玄学思辨色彩的著作《道论》、《无名论》中体现出来。《道论》主要论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论述的则是圣人体道。
  关键词:《道论》 《无名论》 玄学
  
  何晏的玄学思想主要从他的两篇充满浓厚玄学思辨色彩的著作《道论》、《无名论》中体现出来。《道论》主要论述了“道”所具有的特性,《无名论》论述的则是圣人体道。《道论》云: 中国论文联盟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1]
  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有”,依赖于“无”而生存;人间之事之所以能够成为事,凭借着“无”而成功。说起这个“无”,没有言语可以描述,没有名称可以称呼,视之而无形象,听之而无音声。也正因如此,所以它才能显出音响而引出器物,包含形神而彰明光彩。黑依赖它而成为黑,白依赖于它而成为白,方依赖于它而成为方,圆依赖于它而成为圆。它使方圆成形而己无形,它使白黑得名而己无名。
  何晏在《道论》中首句即点明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之所以能为“有”,是依侍着“无”而生的;而“事”之所以能成“事”,则也是靠着“无”来完成的。他的这个说法显然来自老子。《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在说明这个道理。不过这里的“有”并非指万物,而是指道的“有”性。而何晏的学说中,强调的是“无”,何晏将“无形”、“无名”之道视为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根据,认为“圆方”、“白黑”之所以能完美地存在,是因为主宰它们的道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才导致的。在道的“有”性上并未深究。因此何晏的哲学常被称为“贵无论”。何晏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综述何晏、王弼之玄学思想)。“无”为万物之本源,又潜藏于万物,还是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何晏的“无”并不是纯粹的“无”,而是万物之“有”内在的东西。他指出:“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无名论》)用今天的话表达,“有所有”是个别,“无所有”是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在何晏的《道论》中,“有”仅指具体有名有形之事物。
  而且何晏还认为,道是无法命名的,也没有具体形状、声音的。而关于道的无声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在阐述道的无形无声;关于无名观念,也是来自于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明道的“无名”即不可言说性,所以何晏认为“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从上述分析可见何晏学说与老子学说的密切关系,何晏受老学的影响之深。
  根据王晓毅的考证,《道论》约于正始五年(244)间写成。他以为《道论》和《无为论》应是属于何晏后期作品;而能反映何晏前期思想的,唯有《无名论》。也就是王晓毅认为《无名论》和《道论》应是两篇不同的东西。[2]
  《无名论》云:
  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
  在这段话中,何晏认为一般事物都是可用名号称呼的,如同耳目可见可闻之树、人、声音,都是可以给予一个相对应的名号的。不过有一种事物是无法给予相应的名号的,即圣人之名、圣人之誉。而圣人之无名无誉,亦可以算是另一种有名有誉,不过这种有名有誉,完全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有名有誉。《无名论》的这段话,与《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二十五章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观念相通。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源,是无形无状,无法具体言说的。如果可以具体言说的道,便不是真的道。如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但若不为之命名,便难以指陈,于是勉强将它命名为“道”。在王弼《老子注·二十五章》:“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都是在说明“道”只是一个权宜而用的名词,并不能说明道的全部意涵。同样的,何晏也遵循老子之说,认为圣人体道而表现出的境界,是同样无法名之誉之的。若勉强名之誉之,也与具体事物的名之誉之大大不同。
  《无名论》接着说:
  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无”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言说就是用概念把握事物的规定性,而 “无”是没有什么规定性可以把握的。“无”一经言说就变成了“有”而不再是“无”,因为它已被概念赋予了规定性。圣人用“道”和“大”等概念来称呼本来不可称呼的“无”,实际上已经将“无”变成了“有”。圣人所称道的 “无”与“无”的原型相比虽然变成了“有”,但这种“有”与通常的“有”,是在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类“有”,它是与“无”相通并直接体现“无”的“有”,正如阴中之阳具有阳的性质一样。何晏认为,在属于“有”的事物中,不仅人们所称呼的“无”体现了“无”,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事物如水(其性柔弱形体不定)和毂(车轮中心可插轴的空处)等也具有无的性质。
  《无名论》最后说:
  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
  在这里,何晏以夏侯玄的“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作为《无名论》的中心命题,仍是在强调“无”的重要性。而其文义又呼应了首段,再次说明道是无法具体言说的,并再举老子、孔子之言来证明。在此孔、老并举,似乎隐含了儒道会通之用意。
  这里所讨论的《无名论》,已非纯粹道家的观点。首先,何晏把名与誉相联系,认为被人所赞颂,就是有名,反之就是无名。这里的“名”已与《道德经》中的“名”有了距离。其次,他强调“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并以此为桥梁,把无名与有名沟通起来。他认为,圣人的德业至高无上,无名可以称谓,无词可以赞颂。称谓无名叫作“道”,赞颂无词叫作“大”。这样一来,无名无誉又变得有名有誉了。但这种有名有誉不同于通常的名和誉。如果把无名无誉称作“无所有”,那么现在可称之为“有所有”了。然而这种“有所有”实际上还是“无所有”,因为这是无名之名、无誉之誉,与通常的‘有所有”并不相同。最后,何晏提出“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的观点,认为相同的东西无论相距多远,总有互相之间的共性存在,不同的东西无论相距多么近,也总是无法混同。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懂得无名论的观点。他要用这个观点来说明:主张无名论并不是完全否定“正名”说,因为天地万物“皆异于近而同于远”,所以,强调“无名”的最终目的在于“同于远”,即在于得“天下之名”。这实质上是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两种学说的混和杂拌。
  在这里,何晏探讨了超言绝象的形而上本体,与有名有形具体的天地万物的关系。这种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与范畴的论证,较之对一般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无疑要深奥得多,可谓“理致渊深”。而这正是“师心独见”的一个方面。[3]显然,在何晏心里,作为人的圣人和作为自然的道应该是统一的,圣人应该取法于道,也像道那样以“无名”、“无誉”的身份去驾驭他的子民。
  
  注释:
  [1]《列子·天瑞篇》“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注引,列御寇著,东晋张湛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3]洪之渊:《王何玄学与正始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版,第20卷,第1期。
   中国论文联盟 www.lmlm.com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反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浅析美国文学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艺术
    浅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简爱的性格冲突
    浅析国学与古代文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