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价值论
  老庄对自然的崇尚,落实到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层面,那就是提倡人的消费、享受要与自然相呼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以求得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平衡。而当前人类迷恋于占有日益增多的的物质财富,滥用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对自然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撕裂了人与自然原有的和睦关系,己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是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自我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只有学会满足,才‘能真正永远得到满足。《老子·四十四章也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过分偏爱某种东西,必然导致重大的损耗过多聚敛天下钱财,也必然对致更多的亡失,要使人们的行为不违反自然规律,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知足”、二是“知止”。所谓知足,即是克服自己欲望不脱离实际情况,所谓“知止”即要认清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限度以限止或禁止自己的行为,在这里“知足”和“知止”是密切相关的。既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欲望就该有所克制,既然人的欲望有所克制,那么,人的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老子·三十二章“知足可以不殆”意即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胆大妄为带来的危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适可而止。所谓适可而止,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物处于一定度的区域内所呈现的中和之美、秩序之美、平衡之美。庄子也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认为人的最高明的见识,就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应当止步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无所奈何《庄子·达生》”洞悉生命真谛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洞悉命运真谛的人,不追求命运无所改变的事情。在《肤筐》篇里,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奕之虫,消翘之物,莫不失其性。”庄子认为,自然生态位序之所以经常被弄得大乱,就在于人们不知其所止。他们只顾追自己所不知道的,而不知道搞清楚他们已经知道了的事物的天性和运动的法则,由此而致对上搅乱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耗竭了山川之精华,中间破坏了四季的交替,使得天上的娥虫、地上的小草,统统失去常性,生态紊乱了,失去了生态平衡之和美。所以庄子强调人们在利用天地万物时,要懂得遵守自然的界限。他说“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庄子·人间世庄子要求人们不要随意改变已经接受的使命,不要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做事不能过度,而应尽量做到适可而止。事情做得超过限度就会溢恶,强求事情的成功便会带来灾祸,成功一件好事需要用较长时间顺其自然去实现,违背自然铸成大错就难以改正了。晚于庄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天地好比一个瓜,人好比里面的寄生虫,直到将里面的东西掏空,留下一大堆垃圾。最后,人类也只有死路一条。与老庄的持续发展观和适度增长观相联系,老子和庄子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朴素的生态主义消费观。《老子·六十七章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首倡慈爱和俭约之德,不追赶时尚。《老子·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认为沉溺于声色大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所以,老子主张摒弃豪华物质生活的诱惑而保持宁静恬谈,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在《逍遥游》篇也提到“鹤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僵鼠饮河,不过满腹。”,只要能够满足自己健康生存的物质需要,就不应该去贪求过多的物质财富。从老庄“知足不辱”的持续发展观出发,要求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尊重规律,讲究限度,不可随心所欲,贪得无厌,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留下空间。当前伴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危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同人们的某种贪婪的欲望有关。按照生态美学的观点,自然、经济、社会是一个复合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危机的本质在于人类贪欲带来的经济膨胀打破了人类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稳定与平衡,原有生态关系的相适相宜度降低,生态关系进一步恶化。整体的生态美趋于解构。据联合国在年月号公布的一份名为“千年生态系统的评估”的报告称,全球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人类活动己经给地求上既草地、森林、农耕地带来消极影响,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更为频繁。①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注意经济的可持续性,还要注意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也就是说要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具体也说来,就是在技术方式上,社会必须限制传统农业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现代工业经济要向节能型、可循环型经济方向发展,提倡利于生态平衡、符合人性发展的“软技术”的使用,工业文明的“硬技术”以机械的思维方式和统治自然的价值观破坏自然和危害人类。大力提倡软能源的生产方法发展利用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暖房,采取各种节能和保护能源的措施在资源的利用上,采取封闭式再循环技术,以便在循环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使废品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高度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

 从老庄“知止不殆”的适度增长观出发,要求我们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也就是说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移的过分的行为,在片面追求经济指数的几何递增的同时,要注意环境容量的极限。反观当前我们当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求是由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节制地乱伐林森,毁林开荒,滥用地力,开采矿藏,竭泽而渔,施放污染物等“过极失当”行为造成的。早在年,罗马俱乐部就曾发表过一个题目叫《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针对当时盛行盲目的“增长论”提出限制增长的见解,猛烈抨击了“工业社会”的自我陶醉现象。报告指出,地球提供物质生存资料的“恩惠”和吸收废弃物的“宽容”并不是无限的。在生态学的极限方面,人类通过人工世界的全力扩张,到处倾倒越来越大堆的废物垃圾和有毒之物,毁坏了成千上万的物种和自然栖息地,使生物圈的基因库遭到严重骚扰和破坏。人类还通过大规模地打乱物种间的平衡,减少了生命网络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和调节功能。人类通过过度开发农业、牧业、渔业、森林四个生态系统,己经使生命维持系统的负担过于沉重,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对当前我国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就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来说,沙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由西而东,肆虐西北、华北、甚至华东,黄河断流,几乎所有的北方城市都告水荒,黄海、渤海的渔业资源几近衰竭,长江连年出现特大洪峰,各种瘟疫、疾病猖撅……和道家的“适度增长”观相比,“极限论”的科学性比前者要严谨得多,但他们的思想实质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从老庄“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朴素生态主义的消费观出发,我们要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的欲望的恶性膨胀,据有关资料统计,占世界人口的美国居民享受着全球的“极品消费”,而同时也需要耗费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产量。正如汤因比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①在农业文明条件下,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密切交往,认识到了人类必须和自然建立和谐一体的融洽关系。我们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观念称为“自然人文主义”。这种中国古代式的自然人文主义,从来不与自然对抗,认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正如英国学者唐通所说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的和人文主义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分离,理性不应该与善与美分离”①。庄子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然包含着人的内容,人也必然包含着自然的内容。天人合一的关系是无法分开的。从中作用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更多地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二者构成一个互衬的统一体。老子说“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在老子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就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律,返朴归真地回到慈母的怀抱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创造出一个更加枝繁叶茂、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美的世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了维护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生物圈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宇宙生态的和谐出发,在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提倡“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秀美。在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的大众文化中,己经是呈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态的价值取向在饮食上,追求“天然”和“绿色食品”在服装上,视棉麻丝毛等天然材料为贵,化纤材料视为低档货在住的方面,装修材料和家具的选择亲睐原木,住宅小区追求依山傍水的“原生态”各种小车的选择以环保和节能型为时尚,各种化妆品、广告用语都以“纯天然”作为卖点。反映了生态审美观念的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趋向,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与宇宙万物共生之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倡导素朴真诚,塑造现代人格美“道常无名,朴。”②《道德经》要求人们树立抱朴守道、遵从自然、素淡清真的生态审美观念。“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③道“希言自然”,是朴素的,那么生态审美观在肯定道的生态形式,即“道”是自在天然、符合生态、质朴无华的,朴素是生态自然的最高生命。即生态自然的本性之“朴”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④,自然又名为“朴”,而这“朴”是未经任何社会尘染的纯真的生态本性。无饰无华,美在天然本色—“朴”“乐与饵,过客止。”⑤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被有形的东西所吸引,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为物欲所障蔽而忘记了无形无象的大道,更不能以有形妨碍无形,人们应该真正做到归顺大道、质朴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①,“夫美配天下者,唯朴素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②可见,顺其生态、自然素朴、淡然若无是《道德经》生态之“朴”美的真正含义。与“朴”相联系,《道德经》也把“真”作为生态自然美的重要特性。“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物外”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④“信者”、“善者”具有自然纯正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特征,给人以生态美的最高感受。天地间凡是美的事物都应该是自然纯真的,未经任何外在力量的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就是天然如此。“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⑤“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与婴儿”⑧‘怪人皆孩之”⑦“常德”即永恒的“道”,“圣人”也就是“真人”。与“道”不离的人就是圣人、真人。圣人与真人的具体人格特征,就是复归与婴儿,使自己返回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原始自然状态。表现了一种生态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生态之“真”美。从老庄所倡导的素朴、真诚出发,在现实社会中,首先要净化物欲对心灵的遮蔽,抱朴不散,守真不失。相反,如果过分地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这就会破坏神与形、身与心的谐调,散朴、失真乃至找生,从而在造成人与自然剧烈对抗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分离和人格的扭曲,必然造成个人中心、集中心、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现代人格美的建构。什么是人格美呢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它是社会美的核心。完美的人格即理想人格。它包括高尚的道德操守、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取向以及社会良知和使命感。著名作家李存葆在谈到人文关怀时强调“生态失衡必然会导致社会失衡,作家没有理由不关心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⑧而人格显然是人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精神美化和人性生成提供一个良性生态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素朴、真诚的自然美思想,因其是一种渗透于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形态,它对于当前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人格严重扭曲变形的社会现实无疑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东南卫视的新闻传播格局
    英美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意识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研究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
    人与天调—《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
    例析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评论的几…
    香港报纸新闻低俗现象的媒介生态考量
    新媒介生态视阈下国家通讯社的身份重构与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