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析钱谦益“诗史”观念论
论文关键词:钱谦益 诗史 诗史观
  论文摘要:针对钱谦益诗歌理论中的“诗史”观念,探讨其内涵及背景,以客观评价了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身跨明、清两朝,被人称之为“两朝领袖”的钱谦益,无论是在诗文创作还是理论建设上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开清一代诗风和文风。但学界对其研究却长期处于相对冷淡局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他大节有亏,一身仕两朝。当然对于这些不必讳言,但同时不能因人废言,而否定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诗歌领域,钱谦益进一步发挥了前人提出的“诗史”观念,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理论,本文拟探讨钱谦益“诗史”观念的内涵以及提出的背景。
  一、何为“诗史”
    “诗史”最常用的意思是“以诗为史”。此说首见于唐代孟桨的《本事诗、高逸三》:“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宋代以后更多的人把这一称誉送给杜诗,如《新唐书.杜甫传赞》称:“甫又善称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这是对一个诗人诗作的最高称誉。
    自宋开始不断有人把“诗史”这一桂冠赠给其他诗人,但得到广泛认同的并不多。宋元之际的汪元量、金元之际的元好间等人的诗作是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诗史”。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诗史”观念有一定的一致性。所谓“诗史”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叙述的须是历史转折时期或民族危亡之际的重大事件,表现忧国忧民之情,以诗传心。其次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至明时,复古风气占据文坛,复古派诗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辨体,由此对“诗史”说产生质疑。到明清易代,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明亡原因,学风和文风为之一变,“诗史”说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钱谦益等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人提出的“诗史”理论。
  二、钱谦益的“诗史”观
    钱谦益一生被讽为“两朝领袖”,但无论在明还是在清,他都没有真正成为阁臣领袖,宦海沉浮,理想碰壁,历史总是让他处于尴尬的地位。这对于他“以诗为史”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钱谦益的“诗史”观念散见于各种序跋、《列朝诗集小传》、《有学集》等理论文章中。明清易代,士人多把明亡原因归结于学风的空疏,钱谦益也不例外。为反对明末心学末流空疏学风的影响,他提出了“返经”的观点。他认为:“六经,史之宗统也。六经之中皆有史,不独《春秋》三传也。六经降而为二史,班、马其史中之经乎。’,①他充分肯定了史的地位和作用。在《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中他认为:“史者,天地之渊府,运数之勾股,君臣之元龟,内外之疆索,道理之窟宅,智谓之伏藏,人才之蔽泽,文章之苑辅。以神州函夏为棋局,史其为谱;以兴亡治乱为药病,史其为方。善读史者,如匠石之落材,如海师之探宝,其可以碟肘而量,画地而取乎? 
    正是由于对“史”的重视,他把诗与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认为诗在本质上是广义的史。他在《胡致果诗序》中说,“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备。天下称之日诗史。’,逗在钱谦益看来,“诗史”的创作古已有之,“诗史”已经不单纯是“以诗为史”了,而是诗、史为一,本质上是相通的。
    对于“诗史”的内涵,钱谦益接着说:“唐之诗人宋而衰,宋之亡也,其诗称盛。皋羽之坳西台,玉泉之悲竹国,水云之酩歌,谷音之越吟,如穷冬巨寒,风高气栗,悲隐怒号,万籁杂作。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至今新史盛行,空坑、崖山之故事,与遗民旧老,灰飞烟灭,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编啮翰,与金匾石室之书,并悬日月。谓诗之不足以续史也,不亦诬乎?’,④他强调了所谓“诗史”的特定时空,即“宋之亡”也就是“诗史”必须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事件,产生于衰变之世。
    由此观念他进一步认为,诗可考史,史可证诗。他不但提出了这一观念,还在创作上实践着这一观念。他的《有学集》、《投笔集》就是这种“诗史”观念的反映。除此之外,钱注杜诗和《列朝诗集》也是这种“诗史”观念的产物。正因为“诗史互证”,他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反映当时的时代.希望后人能够从他的诗作中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感受到他的苦衷。他的注杜诗笺考证辨定了一些唐史之误,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杜诗,成为注杜诗最好的本子。

  三、钱谦益“诗史”观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钱谦益大力提倡“诗史”的观念,并把“诗史”的内涵扩展,从不同方面去实践这一观念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明清易代带来反思风气。针对明诗中复古与反复古两大思潮,钱谦益采取了既有批判,又有吸收借鉴的态度,“转益多师”,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一代词章孰建镰,近从万历数今朝。挽回大雅还谁是,嗤点前贤岂我曹?”,他把“挽回大雅”当作努力的方向,重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钱谦益在痛思明亡原因时,认为竟陵派和国家的气运直接相关,将明亡之罪加之其头上。他批评竟陵派时说:“史称陈隋之世,新声愁曲,乐往哀来,竟以亡国,而唐天宝乐章,曲终繁声,名为人破,遂有安史之乱,今天下兵兴盗起,民不堪命,识者以谓兆于近世之歌诗,类《五行》之诗妖。”解t对复古派和竟陵派的弊病,钱谦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将“灵心”、“世运”、“学问”三者并重,开一代文学新风。他大力提倡宋诗,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宋人的诗论,肯定了“诗史”说的地位。
  二是其家学的影响。他从小就受到史传的影响。正如他所说的“仆家世授《春秋》,儿时习胡传,粗通句读,则已多所拟议”。⑥所以我以为正是由于钱家家学深厚,修史著述,立言立功立德的“三不朽”观念才成为钱谦益一生的生活动力,钱谦益的一生屡遭迫害,“始厄于党祸,再厄于阁诉,三厄于刊章”,但他却初衷不改,明朝时以人阁为目标,降清后又以反清为志并以著书表明心迹,无不是儒家三不朽思想影响的结果。
    复杂的感情使他时时产生故国之思,使他立志为明朝写史。他本生于治史世家,曾祖父钱体仁著有《虚窗手镜》,祖父钱顺时有《资世文钥》,父亲钱世扬有《古史谈苑》,并且是治春秋的专家。他从小就立志当一个史学家。“细史当今继董狐”,早在天启初年他就开始编纂明人诗集,体例仿元好问的《中州集》,以诗系人,以人系传。所选之诗,也就是明之史。但不久这件工作就停了下来。
    家国之变让他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以史存志,借史存国。顺治三年六月引疾告归后,他又重新开始了这项工作,终于顺治六年编辑完毕,这就是《列朝诗集》。他曾对友人周安期说:“易代之后,惟恐有明一代之诗湮没无闻,欲仿元遗山中州集体例,编选明诗,使一代诗人流转于世”。因此,钱谦益的主要目的是龙史,论诗反而在其次。在《有学集》《投笔集》里,他通过诗歌记叙史实,隐晦表达自己的心迹;通过编撰《列朝诗集》及小传,他保存了有明一代的诗人传,以诗寓史。家学深厚的钱谦益知道史的重要.新朝建立.他只能通过“诗史”的提倡和实践为明存史,为己明心。
    另外身仕两朝的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使他处于悔恨之中,想通过“诗史”理论的提倡和实践为明朝留史。
    明清易代,钱谦益的求生欲望使他做出了悔恨终生的事,此后他生活在不断的自责中,这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对此勿庸讳言。他难以摆脱历史书写的耻辱和品节毁污的恶溢。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他不敢也不愿意在白纸上留下文字墨迹。翻阅其诗集,《初学集》迄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以《甲申元日》作结,而人清的诗集《有学集》则始自《秋槐诗集》,时间为“起乙酉年,尽戊子年”。他的诗歌作品按年编排,秩序井然,独缺甲申、乙酉至丙戊六月以前两年半时间里的篇什,可见他回避了这段历史,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空白。这也算是“诗史”的另一种表述吧!
    面对自己的失节,钱谦益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表示悔恨,他不顾年老为反清活动秘密奔波,这些活动在当时不为人知,因此他得不到人们应有的谅解。钱谦益通过写诗曲折隐晦的透露了这些活动,希望有人明白他的苦衷。
    明亡后各种私人著述不断出现,钱谦益看到其中的良芳不齐,鱼龙混杂,许多记载错误百出,因此他决定继续以前的关于明诗的编撰工作,为明留诗,为明留史。
    总之,钱谦益的“诗史”观念的提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发展。这跟钱谦益的学识有关,又离不开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关于“诗史”观念的提出和实践,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风.甚至文风!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试析《瓦尔登湖》双关现象汉译
    试析古代文学美女形象塑造中的男性立场
    试析英语文学语篇的文学特征
    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法治观与处事观
    试析《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同种模式 别样精彩—试析《职来职往》、《非…
    试析上海广播名栏目《市民与社会》成功之道
    试析对中亚留学生回避策略的研究
    试析普通词语的中华意蕴
    试析《青楼梦》中所蕴含的封建文人的士子情…
    试析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
    认识误区与应对之策——试析三网融合语境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