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古代文学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传统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其教材内容多,占用课时多,授课时间长,教学难度大。加之受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大潮和快餐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这门古老的课程在新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多,而授课时数相对显得太少,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产生源于功利思想的影响。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高速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迈进,这也向国家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全国大大小小的高校都开始为应对这一新的要求而纷纷转型。中文系不再风光,而理工科的能源化工、土木等专业成为显学。以本人所在这所地方院校为例,2003年中文系在校学生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数为860人,排在全校第一。而到了2012年,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是能源化工学院(前身为化工系),共有3000多名。中文系学生人数也不少,有1000多名,但学生总数只能排在倒数几位上,这一现象是有普遍性的。这对中文系教学的影响表现在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以理工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来管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仍然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两年时间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和一年的实践教育。并且大量削减专业理论课时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是好事,能够提高学生就业,但对于文科,对于中文系呢?以古代文学为例,在2003年四年制本科生,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两年,每周四课时。在2010年学校提出削减课时,古代文学首当其冲,课时减为每周三课时,两年学完。2012年学校再度提出削减课时,减为每周四课时,一年学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让本来课时就不够的古代文学教学更是雪上加霜,例如: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算下来12节课就必须将清代文学讲完,如何对浩大的清代文学的内容进行取舍,每个老师都是心里没底。在沉重的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有的老师想出新招即“重史轻文”,也就是单讲文学史,少讲甚至不讲作品,因为没时间。也有的老师就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讲讲,来个“重文轻史”。这样古代文学的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小如先生就曾称之为“欲罢不能,而食之乏味的一门必修课”,现在只怕更甚。
  不管是“重史轻文”还是“重文轻史”的教学方法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都是有不良影响的。前者从某种意义来说,已经变化为理论史教学,后果就是学生往往淹没在文学史的洪流中,不重视研读原著专书。许多学生仅限于、或满足于阅读文学史,从文学史中了解文学,很少接触甚至从不接触具体文学作品。记忆了一大堆思潮流派作家作品,谈起文学理论滔滔不绝,唯独缺乏对具体作品的体味,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会。文学史教学排斥了文学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以牺牲文学的感性、文学的鲜活、生动为代价的。文学史家的努力,本来是想以严密的学科体系,完整的理论框架,尽可能多地提供给人们对文学的了解和学习,结果却是文学史远离了文学,文学史反而损害了文学性,这就比买椟还珠更加可笑。而“重文轻史”的讲授方法,忽略了文学“史”的观念和文学发展变化的基本道理,讲授再多作品,对学生而言,就如那一盘子的珍珠,却没有一根丝线把珠子串起,因而也是没有办法戴在身上的,只能散乱的放在盘子。
  解决上述教学困境,一方面,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进行深入调研,尊重学科差异和学科特性,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再一刀切了事。省上专家来本人所在院校评估时,对学校“2+1+1”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赞扬,但是对学校一刀切的做法则做出了应该区别对待的建议,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对于广大的古代文学教师来说,“重史轻文”和“重文轻史”的讲授方法在现代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应该认识到这两种讲授方法的不足,应该认识到文学史教学既应该有对文学史的宏观阐释与把握,讲究知识性、系统性,引导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领学生跳出这个圈子,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原典,尽量做到两者协调,互不偏废。文学史教学应该回到文学本身,让学生直接面对文学原著和经典,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真、善、美,让他们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恢复文学阅读中充溢的聪明才智、情感想象、美感灵性,体验和感受文学带给人的“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自由”以及文学的“审美特征和灵魂特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学的感性认识,从融和着作者生命体验的文学作品中,感受道德与良知、悲悯与同情、骄傲与荣耀,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进入中国文学史,让文学史由客观的、理性的语言描述回归到感性的、鲜活的文学形象,使得文学史的学习和教学,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抽象和具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品味作品,体味人生,在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的能力,这才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提出的“文学史应当立足于文学本身”的这句话的原意吧!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给古代文学教学造成了很多困境,如何应对这些困境,一方面必须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必须遵循文学史教学的特点,这两者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合理科学的路子。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创新型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