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文言文学习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文法的一大瑰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文言文教学应当重视读,以读为本,通过读积累大量的活的语言材料。这里的读是朗读,可分为音读和意读。它有出声音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形成共鸣,增强语感,深化理解。潜移默化,巩固记忆等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部分老师还是一味地注重讲解,分析的精彩,分析来,分析去,把一篇课文分析得肢离破碎,而忽视了读。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其原因有:一是,应试教育迫使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文片断。虽然实行了教育改革,学生减负。但是,考试,特别是高考,还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就导致教师按照考试大纲,重落实知识点而不注重读的结果;二是,“听课”“评课”形成一个贯性氛围。文言文教学课堂氛围相对于现代文课堂氛围而言,没有那么生动有趣,听课,大多数教师偏向于听老师上课的知识性,艺术性,师生互动性。这就使得一些教师讲究教学步骤的完整性,教学课堂的幽默生动性,而从忽视读的作用;三是,对启发式教学有误解。认为只要多问便是启发式了。因而课堂上问来问去,导致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一手硬一手软;四是认为读是学生课后的事,于是有人把读理解为过时之物。殊不知,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得多了,读理解了,才能“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平时教学中,文言文的读应做到:
一、在读中明白文言文知识
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的形式,进而领悟意旨,利于记忆积累,更利于培养能力。读明白,教师范读至关重要。读前,教师要提出目的要求,读后教师小结。学生自读也一样,初读达到什么要求。再读又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以读解词句,在讲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作业本》高二(上),与第二一课《陈情表》相配套的练习时,有一篇阅读题节选自《宋史戚同文传》:“(戚同文)自是弥益勤励读书,累所不解带。”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读几遍,读出语感,读出意思来,果然不难明白“解带”就是“懈怠“。理解这句话就不难了:“从那件事后(他)更加勤勉用功读书,长年以来未曾懈怠过”。
另外,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考语文第一复习试卷p135文言文阅读《宋书隐士列传 刘凝之》:“(凝之)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读,读出语感,读出意思来,果然不难明白“遣”不是 “遣(qiǎn),‘派遣’的意思”,而是“遣(wèi),‘送’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刘凝之的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嫁妆丰厚,凝之把这些钱财全都分给了亲戚朋友。”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明白,与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或者苦口婆心地讲明白,其效果大不一样。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温故知新、知一而猜十,察今求古的好习惯,让读明白的效果更为理想。
二、在读中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往往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读”这种方法,如范读——读有样板;领读——以优带一般;分读——利于检查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齐读——加深情感,造成一种气氛;自由读——利于领悟、想象。这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层次之所以如此安排之妙,作者思想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如此之深,是“讲”无法取代的。
例如《劝学》整篇文章用了20个比喻句,教师和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比喻应读出节奏来,读出气势来,使学生理解、领会荀子写劝学的目的:告诉后人学不可以已,要求后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的同时要积累、坚持、专心。
另外《声声慢》,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教师范读或学生分读都要用情感去读,读出李清照那
内心空虚,如有所失的情感来,读出她处境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的意境来,读出她内心之悲怆、凄苦的生活感受来。
三、在读中积累中华文明文化精髓
古人对于强调读的论述颇多,“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这里的“百”“万”含一个阅读的量,“熟”“深”“破”等则是强调质,强调这个量与质、自然是讲积累语言材料。目的在于运用。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注重读的经验,以便因材施教。有些课文,如《归园田居》《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陈情表》等,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教学时只需抓要点点拨,主要是指导学生读,要提出具体要求。如声音洪亮,句读分明,感情充沛,不添字,不加字,不错字,用普通话……有些文章言简意赅,哲理含蓄,音韵和谐,疏通文字后,指导反复朗读,读得烂熟,流利背诵。让学生在读背中形成语感,自然地领悟了语言的含义,也加深了对思想内容,结构层次的理解;有些议论文,如《游褒禅山记》《劝学》《六国论》等,说理辟透,层次分明,论证有力,文字浅近。教师当引导学生在读上做文章,即如何选择多种最佳方式读,以期学生一次一行,一次比一次深入。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硬件,让纸上的文章变为心上的文章。这种心上的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这里特别提出的一点,是转变观念,全面启动,才可让读”持久。一方面,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口诵心唯”,积累材料,开阔眼界,但这是在45分钟内的小环境“读”;另一方面,“读”要开放些,把学生引导到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去,首先是家庭这个环境,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设法引导自己的子女多读书,社会也必须配合要求,提供学生的读书时空场所。如节假日开辟“学生读书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为有效的措施,“教”学生“知学”,再引导到“乐学”,最后达到“善学”。这是一个艰苦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