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在古诗鉴赏中获得文学教育

在古诗鉴赏中获得文学教育

古诗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高考中一个十分稳定的考点,本文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就古诗教学中应在哪些内容上进行赏析,如何让学生在赏析学习中获得文学教育,在考试中做好这一道占8分的诗歌鉴赏题,顺利通过语文考试关,本文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客居洛阳时所作,前两句写“闻笛”的过程,后两句写“闻笛”的感受。前两句中“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来的笛声,想追寻它的踪迹,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飘飞。“东风”点时间,“洛城”点地点。“散入东风”,照应上下文“暗飞声”、“满洛城”,是夸张的写法,是由己及人的推想。笛声本来是悠扬的,正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笛声的悠扬嘹亮,同时也为下两句做铺垫。后两句,指出笛中所奏的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更是代表着一种离别情绪。它勾起乡愁,“何人不起”用反诘手法,着重表明人人均起了相思之情。本来是自己闻笛而生故园之情,但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情太强烈了,就认为是洛城人所共具,情感就由个别的变成一般的了,这就提升了主题。这正是历来人们常用“笛声”来寄托相思别情的原因了,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民族的文化心理,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有以下的文学教育方面的几个收获。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我在此仅列几种,以供参考:
  (1)学会分解诗歌的题目。—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很多古诗的题目常常含有记叙要素的内容,它们有时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排列,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往往容易进入古诗特定的意境中去,将诗读懂。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它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时间是在最容易让情思勃发的春天的某个夜晚,地点是在繁华的洛阳城,人物是抒情主人公“我”,事件是闻笛,抒情的内容是在洛城中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于春天的某个夜晚听到悠扬的笛声,禁不住起了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字词句义。掌握诗中字词句的含义,我们就好理解整诗的含义。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是听到的意思。这里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论文联盟http://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然而作者听到了,这一听到就引出了许多的感想,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支《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3)分析诗眼。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诗词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抓住诗歌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眼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它把本诗的思想感情十分恰当地点明。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一人听笛,就起了“故园情”,这“故园情”即思乡之情。作者推己及人,笛子之中吹奏出的悠扬动听的“折杨柳”之曲让无数听曲的人尽起了思乡之情。此句一出,让所有读者都和作者一样,尽起了思乡之情。这便是诗所带来的共鸣效果。
  (4)熟练掌握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常用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来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熟悉诗中这些修辞手法,深究其表达作用,有助于理解和体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含蓄的诗句下体现的深远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中夸张、借代两种手法用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最善用夸张。“散入东风满洛城”合情合理地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自己听到笛声,思乡顿起,而别的有如自己经历的到处漂泊的人同样思乡顿起,这是由己及人的推想,而这种推想显然是合理的。诗中作者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折杨柳”曲名中的“折柳”二字来代曲名,含义深远。这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它能勾起乡愁,它也可以是一种动作,意义十分广泛。
  (5)掌握必需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同时借助背景介绍和注释,体会作品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分析要了解作者,也要注意对时代特征的掌握,这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原意,准确无误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了解古人的“诗言志”中“志”的意思了,然后才能以“志”感人,通过这情感来教化后代子孙。
  《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写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诗中的一些特点。此时属盛世之时,人们多跑到长安来,于是离情别绪、思家慕友等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6)了解诗的表现手法,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通过人文之景“笛声”和自然之景“东风”来把人的情思勾勒出来。而各类诗歌表情达意又各具特点,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则表达缅怀之情,对事则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春夜洛城闻笛》属于一首思乡诗,它表达的是作者那种漂泊在外、四处奔波之后思念家乡的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背诵也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熟读成诵实际上就是赏析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除了教学生背诵名句外,还要求整诗掌握,这首诗比较短,背起来也容易。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赏析学习,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分析古代诗歌,给学生做一些赏析例子,学生潜移默化后就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增强文学素养。学生弄清了古诗鉴赏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后,就会朝这个路子走下去。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论“温故知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末文学观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与古代叙事文学研究…
    如何用好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让古诗文伴学生快乐成长
    谈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
    让古诗文点燃学生语言创新之火
    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
    论“大学语文”古诗文的美学范畴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德育教育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渗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