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成因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成因

 宋代文学以雅为主,但又有雅论文联盟http://俗分流或雅俗结合的现象。就总体而言,多种文体并兴而见雅俗分流;就一体而言,则从严辨雅俗而至二者结合。究其原因,当是受制于宋代文化。因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精英文化已从唐代的进士文化成为此时的士大夫文化,而城市经济的发达,文化消费的产生,促使了大规模市民俗文化生成。文化变,文学不得不变,遂造成了上述特点。
  
  一
  
  宋代文学尚雅,既源于相关背景,又根于文学内部。
  从背景而言,首先,“雅儒”精神的确立,决定了文学尚雅的倾向。宋朝科举取士的规模远过于唐朝。据统计,北宋开科69次,平均每年取士约360人,是唐朝的10多倍,也为明清两朝所不及。唐代不少著名诗人未登进士第,而宋代则有许多孤寒之士登第并踏上仕途,造就出文人、学者与高官的三位一体,这既近于填平了文人与官员之间的鸿沟,也模糊了儒林和文苑的传统,造成了一种新的士人精神,如果选择古代现成的名词,不妨可用“雅儒”称之。此说出于《荀子·儒效》:“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由于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仅取其名,而不论其内涵。“雅儒”精神的建立,使得士大夫文化及相关的文学创作必有尚雅倾向。其次,宋初以来所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确立了文人的地位,由“文”而“雅”,实属必然。宋自立国起,就不重武人,而文人却很关心国家的武备。宋仁宗时,屡败于西夏,使得兵甲财赋成为了由科考的策论到朝廷的奏折经常言及之事。面对输币渐多而边备日弛的局面,仁宗尤将注意力转向军事,造成了如《郡斋读书志》所说“元昊即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的局面。被元好问讥为写“女郎诗”的秦观,青年时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淮海集》中的《进策》颇多论兵将、边防等作,很有过人的见解。然而,宋代文人虽或能言兵,却处在难建边功的时代,更难有唐人的从军经历,也就不具备那样的强梁之气,由文入雅,可谓逻辑的必然。
  从文学内部而言,宋代文学以南方成就为高,由于传统的影响,使之以雅为主。我国的文学传统历来是北方尚质而南方多文,黄公度《送郑少齐赴官严州序》说:“东南多文士,西北饶武夫,风声气俗,从古则然。”其实汉、唐文学兼跨南北而以北方为重心,宋代文学地图才发生了以南方为主的改变,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更加重了文学盛于南方之势。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据《四库全书总目》152卷至155卷,列表统计了北宋时期有别集的作者,其中北方30人,南方50人[1](p340—344),其大概可见。而所列南方籍者尚未包括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周邦彦等大家。南宋时期,除个别南渡作家外,文学家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宋代地域文化》还据《四库全书总目》的介绍,在表格中列出了南北作者的风格,南方作者评语中带“雅”字者有10人,北方6人,由于所列表中南方为50人,北方仅30人,所占比例相同。不过,能够说明问题的是:除了带“雅”字的诸人外,其余北方人只有魏野的“冲淡闲逸”,文彦博的“诗风秀逸”较接近“雅”,而南方人中如赵湘的“运意清新,而风骨不失苍秀”,林逋的“澄澹高逸”,夏竦的“辞藻赡逸,风骨高秀”,苏颂的“清丽雄赡”,王逸的“文博赡瑰丽,诗富丽细润”,沈遘的“词令庄重温厚,诗清俊流逸”,梅尧臣的“诗旨趣古淡”,王安礼的“制章典重可观”,秦观的“诗高古严重”,刘?的“诗峭拔不俗”,谢逸的“风格隽拔,时露清新”,谢?的“清逸可喜”,李新的“诗气格开朗,文俊迈可诵”,都与“雅”为近。可见,宋代文学以南方为重心,受传统影响,确实是以雅为主。
  其次,文人成为高官,其文学观亦成主导,使得文学创作易于向台阁化的典雅方向发展。西昆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昆诸人专工律诗,长于用典,属对工巧,音节和谐,风格典雅。杨忆《西昆酬唱集序》云:“予景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予得以游其墙藩而咨其楷模。……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2]明确宣称“懿文”、“雅道”的追求,并从“历览”前人作品中“挹其芳润”,可见其求雅的具体途径。欧阳修《六一诗话》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3](p270),西昆体的主导作用可见。
  
  二
  
  宋代文学尚雅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不妨结合宋人所论而论之。
  首先,“雅”属意于语言。贾谊《新书·道术》云:“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此处的“雅”即高尚、文明之意。《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集解》引孔安国、郑玄,训为“正言”,朱熹《集注》训为“常言”。若合上面二说,“雅言”应是“正常”之言:“正式”、“经常”使用的高尚、文明的语言。孙何《文箴》有云:“天佑斯文,起我大君。蒲帛诏聘,鸿硕纷纶。邪返而正,漓澄而淳。凡百儒林,宜师帝心。语思其工,意思其深。勿听淫哇,丧其雅音。勿视彩饰,亡其正色。”这里所说的“勿听淫哇,丧其雅音”,既与“文”的“勿视彩饰,亡其正色”相关,又须是“语思其工,意思其深”。只有语言是“辞令就得”的“正言”且为之“常”,才能够“邪返而正,漓澄而淳”。姚铉编选《唐文粹》,其序言表明了“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4]的编选原则,所说不止是文风,也是语言问题,“古雅为命”必与“侈言蔓辞”划清了界限,因为“文”与“言”是紧密相关的。黄庭坚《跋书柳子厚诗》说:“予友生王观复,作诗有古人态度。虽气格已超俗,但未能从容中玉佩之音,左准绳、右规矩尔。……”[5]所说王观复未能做到的,实即气格超俗以外还有语言的要求,赞赏之中是有所期待。晁补之认为:“鲁直于治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字,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6]则是对黄庭坚雅人风致成因的解释。
  其次,“雅”具有对文学作品内容的要求,尤在于政治内涵的“正”。我国古代文学受到政教观的制约,《诗大序》就是从这一角度阐释“六义”的,其中对“雅”的理解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卷·六义》将此说与雅言说结合起来以释“雅”:“皎曰:‘正四方之风为雅。正有大小,故有大小雅焉。’王云:‘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为之雅也。’”[7](p160)且不说北宋诗文革新以来的文学主体,即以西昆体来说,其主导面如前所说的“懿文”、“雅道”和“芳润”,其“雅”也有特定的内涵。如王钦若向宋真宗密奏,说杨忆、刘筠、钱惟演相唱和的《宣曲》,意在寓讽,后来陆游《跋西昆酬唱集》指出其所讽者是:“《宣曲》见《东方朔传》,其诗盛传都下,而刘、杨方幸。或颇谓指宫掖,又二妃皆蜀人,诗中有‘取酒临邛远’之句。”刘、杨二妃在真宗为襄王时入宫,后来很得宠幸,以致有碍朝政,而真宗封刘妃为皇后,令杨忆草制,杨忆拒不奉旨。可见,后来常被人诟病的西昆体,其实在“雕章丽句”而“雅言典切”的台阁文学中,也有“雅”而“正”的“王政废兴”内容。范仲淹评判诗歌史,肯定了唐人抒情的多样性,提出“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的原则,反对“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他叹赏“意必以真淳,语必以真。乐则歌之,忧则怀之。无虚美,无苟怨。隐居求志,多优游之咏。天下有道,无愤惋之作。《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唐异诗序》)[8]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诗歌“雅”的政治内涵,和正确的感情、思想指向,不只是风格、用语问题。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还对韩愈以来的文学发展,发表了自己关于求雅的正途之见:“予观《尧典·舜歌》而下,文章之作,醇镵迭变,代无穷乎?惟抑末扬本,去郑复雅,左右圣人之道者难之。”他肯定了韩愈“古道最盛”,五代“其体薄弱”,“皇朝柳仲涂起而麾之”,其门人也“能师经探道”。而学西昆体的错误,是在“有希仿佛”中导向了“专事藻饰”,其“未暇及古”使之“破碎大雅”,未得“雅”之根本,当然祈向也就不正确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再次,宋代文学的“雅”具有特殊的民族意义。汉族本土的传统文化,古人以“雅”目之,并以之与夷狄相对,《荀子·王制》“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 一说可证。“四夷”对汉族的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上,对“夷音”的态度,大可看出雅俗观及其背后的民族内涵。北宋尚雅思想在音乐上的体现,同样具有民族矛盾的背论文联盟http://景。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志》所表达的看法,与白居易很相近:“……盖唐自太宗、高宗作三大舞,杂用于燕乐,其他诸曲出于一时之作,虽非纯雅,尚不至于淫放。”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明年,安禄山反,凉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陈《〈乐书〉序》也说:“声音所以不正者,以乐不正也;乐所以不正者,以经不明也。……其书冠以经义,所以正本也;图论冠以雅部,所以抑胡、郑也。……志在华国,义在尊君,庶几不失仲尼放郑声、恶乱雅之意云尔。”其《进〈乐书〉表》认为秦汉以后的音乐“或指羌调为和奏,或悦俗调为雅音”,希望当朝能“勿用裔以乱华,罔俾哇而害雅,息诸儒好异之说,归大乐统同之和”。可见,雅俗之分是与华夷之辨紧密相关的。
  从华、夷角度看待雅、俗,在靖康之变后的词、乐及相关理论中,又掀起了高潮。鎢阳居士《复雅歌词序略》,和姜夔的《大乐议》,分为二者的代表。
  《复雅歌词序略》指出:“更五胡之乱,北方分裂,元魏、高齐、宇文氏之国,咸以戎狄强种,雄踞中夏,故其讴谣,淆杂华夷,焦杀急促,鄙俚俗下,无复节奏,而古乐府之声律不传。……迄于开元、天宝间,君臣相与为淫乐,而明宗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乐工拍弹之声,被之以辞,句之长短,各随曲度,而愈失古之‘声依永’之理也。”对宋开国以来词作的判断是“蕴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9](p658),词乐源于“夷音”而变,那么“复雅”而以“今之乐犹古之乐”相观,则音乐指向当在回复于华夏。姜夔《大乐议》以五行比五声,附会宋金南北对峙,虽十分牵强,但于此可见其议乐的动机是希望乐正人和、“华”强而“夷”弱。音乐如此,必然影响了文学,与音乐密切相关的韵文文学,更应带有特定的“雅”意。
  
  三
  
  宋代文学尚雅的原因和“雅”的具体内涵,已大致如上述,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在以雅为宗的同时,又表现出雅俗结合的变化。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正统文学的发展,和‘俗文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许多的正统文学的文体原都是由‘俗文学’升格而来的。”[10](p2)俗文体既可以被文人所习,且在“升格”的过程中逐渐雅化,雅文学也可以接受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渐染“俗气”。一时风气变,多种文体亦变,横向与纵向发展变化的交织,遂使整体的文学出现雅俗结合的变化。纵观宋代,传统的诗、文在尚雅的同时,也能与时而变,出现了雅俗结合的现象;“小道”的词渐变为雅,南宋更是一时作品皆以雅词命名;而俗文学的杂剧、小说则日见兴盛。
  宋代文学的运行,总体呈现从以雅为宗到雅俗结合之势,后一变化亦与文化密切相关。首先,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造就出可观的市民队伍,其文化消费促使了俗文学的发展。宋朝疆土狭小,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但较长时期以来,社会较安定,农业有很大发展,粮食的增产使漕运量远胜唐代。南宋时,农业生产也恢复很快,江南膏腴之地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北宋的采矿、纺织、制瓷、造纸和造船业都很发达。南宋采矿和冶炼业不如北宋,而瓷器、造船、造纸、印刷业则远胜北宋。农业发达,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自然经济改变,促使了商业的发展。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造成了城市群的出现,开封、洛阳、扬州、杭州、成都,成为户数众多、商人云集的著名都会。南宋商业比北宋更发达,除临安府外,建康府、平江府、成都府和鄂州、福州、泉州、广州等城市,都是人口众多的著名商埠。尤其是临安,其物产、行市、商铺、食肆等,南宋人的笔记多有详尽记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使得宋代文艺具有了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城市中除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的有关设施外,勾栏、瓦舍等娱乐性场所也较多,从《东京梦华录》卷五的《京瓦伎艺》一则,就很可见群众性娱乐活动的兴盛。南宋时,以临安为代表的城市非常繁华,市民文艺需求更旺。《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西湖老人繁胜录》的《瓦市》,《梦梁录》卷二十的《妓乐》、《百戏伎艺》、《小说讲经史》,以及《武林旧事》卷六、卷十等,对俗文艺的演出记载甚详。俗文艺具备了商品性,使文艺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加以文艺在自身演变中,传统形式盛极难继,给新兴的通俗文艺形式腾出了发展空间。因此,市民的文化消费确实是俗文学兴盛的主因。
  其次,宋代俗文学的接受效应,影响了雅文学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之从一味求雅转向了雅俗结合。从《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可见宋代俗文学主要的样式及内容、特点:
  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杂剧中,……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
  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说唱。……
  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递且,循环间用者,为“缠达”。……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宋代印书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通俗文艺要适应市场需要,雅文学也不能一味的自我欣赏,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适当的通俗化应是可行的道路。这里仅举二例:欧阳修曾以民间说唱艺术的形式写过一组《渔家傲》鼓子词,分咏一年十二月的风物节序,可见出对群众性节日、民俗的兴趣。南宋时,曾身居相位的史浩,其《?峰真隐大曲》也有《采莲舞》、《花舞》之类的民间歌舞内容。二人所作都体现出雅俗结合的特点。
  以上原因之外,宋代文人普遍悦禅,也影响到文学作品的通俗化。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指出,禅宗在语言学上具有显著转变的特点:“……是经典中的书面语言被生活中的日常语言所替代,生活中的日常语言又被各种特意变异和扭曲的语言所替代,这种语言又逐渐转向充满机智和巧喻的艺术语言,……最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后,中国特殊的知识语境与社会背景,又使这一思想领域内的宗教语言,逐渐演变成了文学中的语言艺术与语言游戏……”[11](p92-93)这正是悦禅的文人诗文由雅而俗的原因之一。
  
  四
  
  宋代文人学士对雅俗结合的文学是怎样认识的呢?首先,表现出对俗文学乐于接受的态度。王禹翶是宋初学习白居易诗的主要代表,写实主义以外,白诗的通俗平易也影响了他,故而颇喜欢民间的俗文学。其《唱山歌》可见:“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夜阑尚未阕,其乐何??。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乃知国论文联盟http://家事,成败因人心。”再如,秦观曾记载野闻,其《逆旅集序》云,因所集“虽有先王之馀论,周孔之遗言,而浮屠老子,卜医梦幻、神仙鬼物之说猥杂于其间”,引起人家的质疑。对此,他辩解道:“仆,野人也,拥肿是师,懈怠是习,仰不知雅言之可爱,俯不知俗论之可卑。偶有所闻,则随而记之耳,又安知其纯与驳耶?然观今世人,谓其言是,则矍然改容,谓其言信,则适然以喜,而终身未尝信也。则又安知彼之纯不为驳,而吾之驳不为纯乎?”[12](p1258)其实,“仰不知雅言之可爱,俯不知俗论之可卑”只是托词,对野闻的兴趣,真实见出了秦观对俗文学的态度。有的虽不对俗文学有很大兴趣,但也能通过具体记载或批评,在艺术上作出肯定。如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以《德行》中太丘所言“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为“家翁语”,《任诞》中刘道真所说“去,去!无可复用相报”为“市井语”,《容止》中王导见卫筁所说的“若不堪绮罗”为“妇人语”等,见出了他对俗语表现人物个性的肯定。
 其次,有意于改造传统雅文学,力图探讨雅俗结合的创作道路。自北宋起,就有不少名家论述雅俗结合的创作道路,这里仅就梅尧臣“以俗为雅”一说,及苏轼、黄庭坚的继续阐发而论之。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梅尧臣曾答书“不用陈语常谈”的“闽士好诗者”,曰:“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尔。”[13](p314)梅诗的特点是平淡,他的《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平淡”除了“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到者”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语)[13](p267),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还包括将一些似乎不宜入诗的俗事写入诗中[14](p16-17)。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赞赏韦应物、柳宗元、司空图的诗,《祭柳子玉文》不满“元轻白俗”,黄庭坚《书缯卷后》认为学书“俗便不可医”,屡以“韵”来论艺,都可见尚雅的指向。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是一味排斥俗,而表现了兼容并包的态度,继承了梅尧臣的思想,提倡以俗为雅。
  苏轼《书黄鲁直诗后》说:“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飧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格韵高绝”当然是雅之极致,他却以为多食会犯病。他在《题柳子厚诗二首》中说:“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就是梅尧臣之见。周紫芝《竹坡诗话》还引了苏轼所说的“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钅容化耳。”[13](p354)更见其对如何采俗语以入诗的看法。沈德潜《说诗蒣语》卷下云:“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15](p544)此说多少道出了苏诗善于熔铸语言、其中也包括俗语的特点。苏轼诗歌善用博喻,其中常有用俗物为喻者,而甚见形象生动。
  黄庭坚《题意可诗后》云:“宁律不谐而郴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宁心,尘劳先起。’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与一丘一壑者共之耳。”他排比众例,对雅俗的辩证关系阐发得非常全面、通达。其《再次韵杨明叔小序》继续梅尧臣所说,并出以形象的比喻:“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5]他自己的“点铁成金”,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以俗为雅之举。据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五载:“山谷云: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场。”此说可见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对俗文学的学习、汲取,而在他的作品中,也确实体现出这一方法的运用。他常先说一些难以理会的话,再用意挑明,确实类似于杂剧手法,或禅宗的和尚说法。这种作法,确能收到以奇破常的效果,当然论文联盟http://另一面亦如苏轼所说,是“不可多食”。
  南宋时期,因宋诗自身面貌已具,江西诗派大行于世,散文六大家的地位已经确立,使得文人学士深感继续开辟、创获之难。一方面是坚持雅的方向,另一方面则在探索传统雅文学的艺术表现时,考虑受众欣赏口味,努力寻求雅俗相兼的道路。杨万里感慨为文之难:“甚矣文之难也!长于台阁之体者,或短于山林之味;谐于时世之嗜者,或漓于古雅之风。笺奏与记序异曲,五七与百千不同调。非文之难,兼之者难也”(《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戴复古《论诗十绝》(之三)也说:“曾向吟边问古人,诗家气象贵雄浑。雕锼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但杨万里并不止步于感慨,而是努力寻求新的表达途径。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认为,他“不掉书袋,废除古典,真能够做到平易自然,接近口语”,还引述了他自己的话:“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取熔,乃可因承尔,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彼固未肯引里母田妇而坐之于平王之子、卫侯之妻之列也”[14](p177)。杨万里的地位虽不能与苏黄相并,但他的努力探索,给南宋以至后来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诚斋体”的成功范例。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在法意与自由之间:民国法律视野与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集结号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叶兆言:现代文学确实没那么好
    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