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此文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对这首诗予以解读,从而揭示其情感内容、艺术表现,以及作家作品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谢朓 诗歌解读 情感内容 艺术表现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是南朝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谢朓的代表作。他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坛巨匠也为之倾倒。《李太白集》中称赞谢朓的诗句多达十多处,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杜甫也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这些既说明谢朓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足以显示他在
概括地说来,这首诗在写景部分突出了一个“望”字,望中的景色是极为美好的;在抒情的部分突出了一个“怀”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是异常强烈的。写景在诗中只是陪衬性的笔墨,作品的重点是对乡情的抒发。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诗人意在抒情,这首诗的成就却在于写景。从诗人的用笔看,对于乡情的表现不能不说相当着力:“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在这转折处,用了两个彼此对应的感叹词“矣”和“哉”,使人感到诗人感慨的深长;紧接着既直抒自己的惆怅,又自诉激动得掉眼泪;最后又用无疑而设问的修辞问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结束全诗,颇有余音袅袅的韵味。但整个说来还是缺乏摇撼人心的力量。原因在于思乡是一个写得烂熟的主题,前人已有过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王粲的《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抒情写意,无不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如果写同一类主题而缺乏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是很难在层峦之上再耸高峰的。而这首诗写景的笔墨却很有特色。“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动与静兼顾,壮美与优美相统一。前一句用动态来表现静态美,并把浩瀚的天空景色与柔美斑谰的锦缎联系在一起,后一句则把终年奔腾不息的长江的动态美通过静态来表现,并用素雅的白练去比喻阔远澄澈的江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所展现的景色,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在我国古代诗史上,谢朓不失为一个写景高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诵的名句。“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再现了日光在粼粼水波上晃动,风光在绿色的草间浮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描绘出鱼儿游动戏耍,触动了荷梗,新开的荷花轻轻摇摆,林中花枝上的鸟儿飞散了,枝条上的余花纷纷散落。情景都是很动人的。他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仅用写意笔法画出了云、天、船、树,而且“辨”、“识”两字从对面映照出诗人凝神眺望的神情,因而前人称赞他写的景是“活景”。而在谢朓众多的为人传诵的名句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却要算“余霞”二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其感人之深。
(缪向勇 江西省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