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概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枪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答案: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