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人方玉润以多维的文学视角关照《诗》,立足诗歌本身,考察了《诗》的篇章结构,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并从接受学角度探索了《诗》的文学影响问题,得出诸多新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方玉润 《诗经原始》 文学研究
若论有清一代中能别树一帜的《诗》家,则少不了方玉润《诗经原始》的一席之地。与陈启源、马瑞辰和陈奂等推崇汉学,治《诗》谨严慎密,引据赅博相异,方玉润的治《诗》方法承姚际恒而下,却不乏创见,尤其于诗旨阐发上屡有新解,诚如梁启超所言:“《诗经原始》……训诂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论诗旨,却有独到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可谓公允。
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一书的独特之处,前人已有一定论述。1947年马子华的《由诗经整理论<诗经原始>》,1981年赵制阳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介》,1987年李先耕的《谈方玉润的<诗经>研究》,1988年吴培德的《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诗经原始>读后》,1995年赵庆详《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1995年张启成《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及1997年边家珍《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政治教化思想》等文章,均对《诗经原始》中的思想内容、评《诗》特点、对待先儒治《诗》态度、编写体例以及是书的缺点作过分析,着力点仍在于探讨方玉润摆脱传统束缚,注重诗篇文学艺术特征之整体研究这一特点,缺少对《诗经原始》解《诗》的艺术手法做微观分析,且较为零散。本文拟以《诗经原始》为考察对象,审视方玉润从文章学角度的篇章结构、炼字炼句,及接受学角度探索《诗》的文学影响问题的治《诗》特点。
一、《诗》的文章学考察
方玉润对先前学者治《诗》之法,无论是汉儒的考据,还是宋儒的理学,都颇有微辞。他批评汉、宋的经师们:“说《诗》诸儒,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故往往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又安能望其能得诗人言外意哉?”因此,他对于能够超脱门户之见,博采众家的姚际恒颇为赞赏,称《诗经通论》对《诗》旨“颇有领悟”。但惋惜其“剖抉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浅,义少辩多,亦不足以针育而起废。”
方氏在点出前人的不足之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解《诗》主张。他认为:“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然非荟萃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具体而言就是:“反复涵泳,参与其间,务求得在古人作诗本意而止,不顾《序》,不顾《传》,不顾《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盖欲原诗人始意也。”于此,方玉润认为解《诗》不仅要超脱门户,而且要深入诗作本身,反复涵泳,以达诗之本意。这样的例子在《诗经原始》中比比皆是,如《周南·芣苢》一篇,毛《序》认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诗集传》延续了毛《序》旧说。方氏则从文学维度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这种更带文学性特征的解《诗》方式,于汉宋诸家之外,又别开生面,颇为后世学者所接受,程俊英先生解此诗时,就基本延续了方氏的说法,前人对此特征已多有论及,此不赘述。
二、《诗》篇章构成的多层次分析
(一)对《诗》单篇诗作局部构成关系的解析
《鄘风·君子偕老》篇中“君子偕老”一句,因为与后文似乎文义有所断裂,前人多觉得过于突兀。方玉润却不以为然,认为“君子偕老”一句正是题眼所在。他说:“愚谓此诗的刺宣姜无疑,但读首一句即知其为宣姜,不可移刺他人。诗篇极力摹写服饰之盛,而发端一语忽提‘君子偕老’,几与下文词义不相连属。诸儒虽多方为之解说,终觉勉强难安,非的然不易理也。岂知全诗题眼即在此句,贞淫褒贬,悉具其中,何也?夫人者,与‘君子偕老’之人也。与‘君子偕老’,则当与君子同德;与君子同德,乃可与君子同服天子命服,以为一国母仪。今宣姜之於君子也何如乎?其始也,为伋子妻;其继也,为宣公妾;及其终也,又为公子顽配。则其所与为偕老之人尚不知谁属,其不淑也亦甚矣。又将如此法服何哉”,方氏综观全篇,以文学的角度分析诗作所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小雅·常棣》篇中“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一句,朱子以为反言,姚氏以为追思。方玉润经过比较,认为:“然追思较反言有意,读之令人酸鼻,是周公当日情景,故从之。须看全诗作法。首章虚冒,次章双题,三四章以良朋陪,后二章以妻子陪,此章是一转笔作中间枢纽。六章乃甚言兄弟之乐,以起末二章耳,此八段古文作法也。”体味诗歌的情感发展态势,品味出此句在诗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方氏之前的学者也曾对《诗》进行过文学分析,然其着眼点大多在于对其中存在的赋比兴手法的考察,而方玉润则更多地考察诗篇章内部的情感运势,表述出诸多独到的见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品味《诗》的精妙艺术。
(二)对《诗》各篇整体构成方式的探索
《诗经原始》一书在体例上一个独特之处便是除了按语之外,篇末还有眉评、集释、标韵及附录几个部分。而眉评里,往往是方氏对诗歌的篇章构成方式所作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类:
(1)并列式。《秦风·小戎》篇眉评曰:“首章写车制,章末兼及怀人。下二章同一几轴,而写法各异。次章写驾车。三章写戎器。刻画典奥愧丽已极,西京诸赋迥不能及,况下此者乎!”将全诗对西征将士的描写分为车制、驾车和戎器三个部分。相类似的还有《大雅·生民》,他认为全诗:“一章受孕之奇。二章诞生之易。三章保护之异。四章嗜好天生。五章克勤人事,教种膺封。六章播种肇祀。七章报赛祈年。八章尊祖无怠。通篇层次井然,不待深求而自了了。”八部分组成,历述了后稷诞生之异,周家农业之始。《召南·采蘋》、《召南·采蘩》、《鄘风·桑中》及《豳风·鸱鸮》等篇亦属此类。
(2)递进式。《邶风·谷风》篇:“通章全用比体,先论夫妇常理作冒。次言见弃,即从辞别起,省却无数笔墨。三乃推言见弃之故,在色衰不在德失。四自道勤劳,见无可弃之理。五言夫但念劳于贫苦之时,而相弃于安乐之后。末即琐事见夫之忍且薄,因追忆及初来相待之厚,掉转作收,章法严密。”《大雅·板》篇:“首二章言其违圣慢天,乃当时大病,(三、四章)此二章乃进言之,故一言我言虽微,不可不听;一言尔病之深,将不可救。(五、六章)此二章乃正告以以救民之方:民方困苦,虽无思惠以及之,而人心易觉,不难教化以导之。(七、八章)末二章又正告以自修之法:唯德乃足以得人,唯敬乃可以回天”讲述凡伯对同僚的规劝。此法均是按所叙述事情的先后顺序递进式的架构篇章。相似的还有《周南·汝坋》、《邶风·雄雉》、《邶风·终风》、《大雅·公刘》及《大雅·抑》等诗篇。
(3)对比式。《鄘风·君子偕老》篇:“一章先从象服说起,何等严重!末乃落到‘不淑’,下起二章意。二章其严妆也如是,俨若天神帝女之下降。三章其淡妆也如是,不过国色之娇姿,二面对观,褒贬自见。”《秦风·车邻》:“(一章)未见时如此严肃。(二、三章)即见时如此简易,不惟尽宽礼数,且能备极宴乐。”则又通过前后比照,形成反差,以寓其褒贬,尽其情感。
[摘 要]清人方玉润以多维的文学视角关照《诗》,立足诗歌本身,考察了《诗》的篇章结构,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并从接受学角度探索了《诗》的文学影响问题,得出诸多新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方玉润 《诗经原始》 文学研究
若论有清一代中能别树一帜的《诗》家,则少不了方玉润《诗经原始》的一席之地。与陈启源、马瑞辰和陈奂等推崇汉学,治《诗》谨严慎密,引据赅博相异,方玉润的治《诗》方法承姚际恒而下,却不乏创见,尤其于诗旨阐发上屡有新解,诚如梁启超所言:“《诗经原始》……训诂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论诗旨,却有独到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可谓公允。
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一书的独特之处,前人已有一定论述。1947年马子华的《由诗经整理论<诗经原始>》,1981年赵制阳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介》,1987年李先耕的《谈方玉润的<诗经>研究》,1988年吴培德的《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诗经原始>读后》,1995年赵庆详《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1995年张启成《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及1997年边家珍《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政治教化思想》等文章,均对《诗经原始》中的思想内容、评《诗》特点、对待先儒治《诗》态度、编写体例以及是书的缺点作过分析,着力点仍在于探讨方玉润摆脱传统束缚,注重诗篇文学艺术特征之整体研究这一特点,缺少对《诗经原始》解《诗》的艺术手法做微观分析,且较为零散。本文拟以《诗经原始》为考察对象,审视方玉润从文章学角度的篇章结构、炼字炼句,及接受学角度探索《诗》的文学影响问题的治《诗》特点。
一、《诗》的文章学考察
方玉润对先前学者治《诗》之法,无论是汉儒的考据,还是宋儒的理学,都颇有微辞。他批评汉、宋的经师们:“说《诗》诸儒,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故往往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又安能望其能得诗人言外意哉?”因此,他对于能够超脱门户之见,博采众家的姚际恒颇为赞赏,称《诗经通论》对《诗》旨“颇有领悟”。但惋惜其“剖抉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浅,义少辩多,亦不足以针育而起废。”
方氏在点出前人的不足之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解《诗》主张。他认为:“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然非荟萃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具体而言就是:“反复涵泳,参与其间,务求得在古人作诗本意而止,不顾《序》,不顾《传》,不顾《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盖欲原诗人始意也。”于此,方玉润认为解《诗》不仅要超脱门户,而且要深入诗作本身,反复涵泳,以达诗之本意。这样的例子在《诗经原始》中比比皆是,如《周南·芣苢》一篇,毛《序》认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诗集传》延续了毛《序》旧说。方氏则从文学维度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这种更带文学性特征的解《诗》方式,于汉宋诸家之外,又别开生面,颇为后世学者所接受,程俊英先生解此诗时,就基本延续了方氏的说法,前人对此特征已多有论及,此不赘述。
二、《诗》篇章构成的多层次分析
(一)对《诗》单篇诗作局部构成关系的解析
《鄘风·君子偕老》篇中“君子偕老”一句,因为与后文似乎文义有所断裂,前人多觉得过于突兀。方玉润却不以为然,认为“君子偕老”一句正是题眼所在。他说:“愚谓此诗的刺宣姜无疑,但读首一句即知其为宣姜,不可移刺他人。诗篇极力摹写服饰之盛,而发端一语忽提‘君子偕老’,几与下文词义不相连属。诸儒虽多方为之解说,终觉勉强难安,非的然不易理也。岂知全诗题眼即在此句,贞淫褒贬,悉具其中,何也?夫人者,与‘君子偕老’之人也。与‘君子偕老’,则当与君子同德;与君子同德,乃可与君子同服天子命服,以为一国母仪。今宣姜之於君子也何如乎?其始也,为伋子妻;其继也,为宣公妾;及其终也,又为公子顽配。则其所与为偕老之人尚不知谁属,其不淑也亦甚矣。又将如此法服何哉”,方氏综观全篇,以文学的角度分析诗作所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小雅·常棣》篇中“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一句,朱子以为反言,姚氏以为追思。方玉润经过比较,认为:“然追思较反言有意,读之令人酸鼻,是周公当日情景,故从之。须看全诗作法。首章虚冒,次章双题,三四章以良朋陪,后二章以妻子陪,此章是一转笔作中间枢纽。六章乃甚言兄弟之乐,以起末二章耳,此八段古文作法也。”体味诗歌的情感发展态势,品味出此句在诗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方氏之前的学者也曾对《诗》进行过文学分析,然其着眼点大多在于对其中存在的赋比兴手法的考察,而方玉润则更多地考察诗篇章内部的情感运势,表述出诸多独到的见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品味《诗》的精妙艺术。
(二)对《诗》各篇整体构成方式的探索
《诗经原始》一书在体例上一个独特之处便是除了按语之外,篇末还有眉评、集释、标韵及附录几个部分。而眉评里,往往是方氏对诗歌的篇章构成方式所作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类:
(1)并列式。《秦风·小戎》篇眉评曰:“首章写车制,章末兼及怀人。下二章同一几轴,而写法各异。次章写驾车。三章写戎器。刻画典奥愧丽已极,西京诸赋迥不能及,况下此者乎!”将全诗对西征将士的描写分为车制、驾车和戎器三个部分。相类似的还有《大雅·生民》,他认为全诗:“一章受孕之奇。二章诞生之易。三章保护之异。四章嗜好天生。五章克勤人事,教种膺封。六章播种肇祀。七章报赛祈年。八章尊祖无怠。通篇层次井然,不待深求而自了了。”八部分组成,历述了后稷诞生之异,周家农业之始。《召南·采蘋》、《召南·采蘩》、《鄘风·桑中》及《豳风·鸱鸮》等篇亦属此类。
(2)递进式。《邶风·谷风》篇:“通章全用比体,先论夫妇常理作冒。次言见弃,即从辞别起,省却无数笔墨。三乃推言见弃之故,在色衰不在德失。四自道勤劳,见无可弃之理。五言夫但念劳于贫苦之时,而相弃于安乐之后。末即琐事见夫之忍且薄,因追忆及初来相待之厚,掉转作收,章法严密。”《大雅·板》篇:“首二章言其违圣慢天,乃当时大病,(三、四章)此二章乃进言之,故一言我言虽微,不可不听;一言尔病之深,将不可救。(五、六章)此二章乃正告以以救民之方:民方困苦,虽无思惠以及之,而人心易觉,不难教化以导之。(七、八章)末二章又正告以自修之法:唯德乃足以得人,唯敬乃可以回天”讲述凡伯对同僚的规劝。此法均是按所叙述事情的先后顺序递进式的架构篇章。相似的还有《周南·汝坋》、《邶风·雄雉》、《邶风·终风》、《大雅·公刘》及《大雅·抑》等诗篇。
(3)对比式。《鄘风·君子偕老》篇:“一章先从象服说起,何等严重!末乃落到‘不淑’,下起二章意。二章其严妆也如是,俨若天神帝女之下降。三章其淡妆也如是,不过国色之娇姿,二面对观,褒贬自见。”《秦风·车邻》:“(一章)未见时如此严肃。(二、三章)即见时如此简易,不惟尽宽礼数,且能备极宴乐。”则又通过前后比照,形成反差,以寓其褒贬,尽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