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况研究
1 中国和乌克兰文学交流方面的现状
中国和乌克兰在文学交流方面有长久的历史。乌克兰的汉学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前夕,但当时主要是历史民族学、社会经济学及哲学政治方面的研究。1917年以后,乌克兰的东方学者开始对中国的汉语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乌克兰的第一个东方学学术协会在当时的首都哈尔科夫成立,不过,当时还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20世纪30 年代,乌克兰汉学文化研究进入了重要的形成期,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方面。1991年,乌克兰独立建国后,中国和乌克兰的文化交流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中乌关系被列入乌克兰优先对外发展政策的战略。1992年10月,两国于乌克兰首都签署了双边“文化合作协议”。1993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中乌文化部文化合作”备忘录。2002年4月,双方又签署了“中乌文化部文化交流合作计划”。
以上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乌克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极大推动了乌克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在乌克兰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一些高等学校和文化研究机构,如乌克兰科学院的下属机构“克里姆斯基”东方学研究所、克拉玛托尔思克经济人文学院、基辅语言大学、基辅大学等,开始翻译并研究中国的近现代文学著作和教材。此后,包括语言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音乐、文化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的一些新生代乌克兰汉学工作者也加入到东方学研究的队伍中来,推动了乌克兰的中国文学学术研究。
2 中国文学课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具有足够经验的文学教师
最近几年,乌克兰高校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乌克兰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这门课程。但是,相对于学习者人数和需求的增加,汉语师资力量却没有明显改善,显得相对不足,大多数高校教授中国文学的教师出现紧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现象。原有的教师教学课时量增加了,完成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已经不易,更遑论增开文学类课了。有的大学急缺中国文学方面的教师,不得不聘请其他院校的教师兼职代课,或者聘请大学刚毕业的乌克兰学生或中国学生临时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没有接受过中国文学专业的学习,也缺乏文学课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是“赶鸭子上架”,没有岗前培训,临时准备,临时上课。
2.2 缺乏适用的教材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程缺乏专门的教材,主要使用复印的材料。攻读中国文学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古代散文、明清小说以及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中国现代文学是学习的重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流派和重要社团以及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但对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品鲜有涉及。课程的教学的具体展开,主要是先由任课教师找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俄文译本,复印给学生阅读,然后结合相关的俄文研究资料,进行讲授,至于讲授什么作品,如何讲授,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学材料也主要是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斟酌处理编纂的。
2.3 学生对中国文学普遍缺乏兴趣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学这门课程不太感兴趣。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愿意选择汉语专业的,学习汉语的动机不明确,学习目标也不强劲。只有30%的学生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虽然已经是本科高年级了,汉语至少已经学习了两年时间,但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好一点,有的只会一点点,所以老师没办法使用中文的教材,只会用俄语版的阅读材料。
3 改进中国文学课教学现状的建议
3.1 培养、引进与外聘相结合,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是培养,乌克兰高校可以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中国相关院校进修或访学半年以上,或者聘请中国知
名的中国文学专家学者定期到乌克兰高校讲学,或者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加强乌克兰教师与中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对本土老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本土化,从而能长期的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3.2 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主,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中国文化教学的需要,转变思维,厚今薄古,少选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选择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拉近与中国当下社会的距离,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风俗民情。
虽然卢甘斯克大学汉语专业对中国文学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认识到了在汉语与中国文化双轨并进以及中国文学课的重要性,同时教材改革也开始进行,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相关教师对中国文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所以,必须把中国文学课的重要性提到更加重要的层面,在现有的语言教学方面力求观照文学与语言的内在关系,寻找汉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学教学的平衡点,从而力图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和新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