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毛诗正义》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是说“比”和“兴”都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段,“比”是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兴”,是把要写的东两寄托在一种事物上,即托物寄兴。这就是讲的修辞,用到句子上,是句法修辞,用到章法上,就是章法修辞。我们看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万古流芳。它写到一个恋爱中的青年男子,因思念美丽的淑女丽不得,于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睡不成眠,诗中的形象写得很动人,也很美。至于开头的两旬诗,与这个害相思病的青年男子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它不过是一种托物寄兴的写法而已,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这是“兴”的写法,就句子而言,是句法修辞,可用在诗歌的开头,就是一种章法修辞。《诗经》中多用这种开头,既能起到一种开篇的作用,也能渲染文章的情调,烘托文章的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
再看一个例子: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足古代论说文名篇萄子《劝学》中开头的一段话,作者借助四个比喻“青比蓝更青”、“冰比水更寒”、“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这个道理,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省过程中,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句法修辞,它是在打比方;但同时,这也是一种章法修辞,它足用比喻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因为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容易为人们接受,所以这种论证方法在写文章时就广为用之。
单纯用修辞来润色修饰句子的例子很多很多了,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不过我们还是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之。
朱自清先生为了要描写出荷塘上荷叶和荷花的俏丽风致,动用了这样一些修辞手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段话中首先有词语修辞,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六个叠音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造成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有比喻和拟人,写荷叶,说足像舞女的裙;写荷花,先描摹情态,又是“袅娜”又是“羞涩”,再描画风姿,一会儿像“明珠”,一会儿又像“星星”,一会儿还像“美人”,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文学史上,少见有人把荷叶和荷花写得这么美的,这与其说是朱自清的才情使然,不如说足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段,才使得荷叶和荷花具有这般超凡脱俗的美丽和风韵。这是用在散文中的修辞。
写文章要用到修辞,用了修辞就可以使文章增光添彩,这个道理我想不用再多说了不过运用修辞时,要注意一个分寸的问题,第一,不可为了运用修辞而滥用修辞,修辞毕竟是一种润色语言文字和磨亮文章色彩的手段,过分追求词采有时就会本末倒置,伤害文章的内容或主旨;第二,要注意运用得自然贴切,失却了自然贴切,所有的修辞都会变得面目可憎,或徒增笑料。
考场作文中有哪些运用修辞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第一,从章法上来说,一般可运用比喻、对举、对比、排比来结构文章,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形成一种“气势”。2004年重庆卷作文话题是“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有一个考生运用对举法构思了一一篇作文。文章题目是《诗人·明月·黄花》,作者将文章分作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写苏东坡的明月,指出“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出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第二部分写李清照的黄花,指出“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作者用诗人这根明线和“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这根暗线.巧妙地将两位大诗人托举出来,即构成一种比照,又相映生辉,主题就是在这种对举的结构中自然地演绎开来。
第二,刻画人物不妨用点修辞,比喻、对比、夸张、反讽……都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描绘人物时用不用修辞,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有人说,用白描来刻画人物,这也是一种修辞吗?答案是肯定的。修辞不限于修辞格,一切用来美化文章和修饰词句的手段,都可以说是修辞。古代文论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把“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情采”等文法、句法纳入修辞研究的范畴,还把“典雅、精约、壮丽、繁缛”等文体风格也纳人修辞研究的范畴。这说明修辞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武汉大学教授郑远汉先生说,有一种修辞含义是这样的,“是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对言语各种同义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和选择。”对说话和写作,进行所谓的选择和具体安排,说穿了就是修饰,这就是修辞。说话和写作都可以进行修饰,还有什么不可以进行修饰的呢?
修辞不光涉及到语言文字,还涉及到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示”,这是对比喻最高的估量和评价,恰如其分。钱钟书谈到比喻时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料,比喻就愈新颖。……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就愈新奇创辟。”这实质上已经揭示了比喻的思维学意义。分得愈开,则比喻的效果愈好,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钱先生的比喻就具有这样神奇的效果,他刻画人物时,常常异想天开,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把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政治家的大话,不仅新奇别致,而且捎带讽刺意味,对说大话的政治家进行了挖苦,可以说体现了钱先生的智慧。
很多考生也善于运用修辞来刻画人物,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
——2003年湖北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
作者在这里连用生活中任劳任怨的“牛、马、驴”来作比,不仅贴近生活,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气息,而且十分准确地刻画出了“哥哥”的任劳任怨的精神,很有感染力。可以说,比喻在这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运用修辞还可以美化文辞,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使文章变得美不胜收这一点我们平时讲得比较多,这里就略去不说了,我们自己注意练习就可以了。
满分作文例说:
他们
上海考生
●得分要领
△凝练的结构,清晰的思路△深刻而内敛的讲述△广博的知识,生动的修辞
卢梭曾言,这世间有两种人,一为忙忙碌碌、为生计、为功名操劳不休之人,而另一种,则以一双冷眼静观世人的来回奔走,这种人,便是思想者。这两种人,前一种是“我们”,平凡地生活于世间而后一种则是“他们”,超脱于物质世界而高居精神的圣殿之上。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便能与一个崭新的世界相逢。斗升之米,爵禄王侯,非我所求,唯有信念,唯有精神,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康德仰观星空,俯察内心之道德律;帕斯卡尔终身以“真理的信徒”自称;海德格尔隐于山林之中,探寻“存在”这一哲学的终极命题。独居的孤寂、生活的困窘在深邃的思想面前,失去了它那张牙舞爪的震慑力。黄金的闪亮,皇冠的灿烂,也消退了那慑人心魄的诱惑力。在这一方天地里,流转的只有思想。山岳可以被时间冲走棱角,金字塔也终会化作土灰,唯有这一方思想者的天地,将与三光共荣,与日月同光,成为不朽的永恒。
再将目光转回到我们身上吧。倏然发现,那些扰人宁静的事、那些翻腾作浪的欲望,是多么的渺小与琐碎,曾一再被它们困扰着的我们,又是多么可笑!
目光的转换,改变了我们的理想。先前那世俗的草芥之求被弃掷一旁,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明了何谓更高远的追求,那便是对精神的孜孜探求。伊壁鸩鲁曾言,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寻找这美丽的路途何其遥远,幸而有他们做我们的牵引与向导。他们那如长河倒影、深潭照物般深刻的思想,如暗黑天穹的一道亮光,照亮了我们长长的征程。孟子言,万物于我有备矣。原来是要从我们心中寻求精神之美的源泉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亦愈邃。他便是教我们涵养自己内心的力量,而欲增强内心之力,则须博览百家之言、诸子之说。
望向他们之前的我们,仿佛是《逍遥游》中的蝈与学鸠,盘桓在梧桐树那三丈的天地里,如井底之蛙般志得意满。在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之后,当我们深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刹那间天地开阔。鹏乌之逍遥,尚有待于六月之息的助推。我们好比那羽翼渐丰却停于陆上的大鹏,他们便是那六月之息。唯有那股思想之大风呼啸而来,我们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抵达他们那建筑于天际的精神圣殿,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深度点评
这是2008年上海卷的一篇优秀作文。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在对比中展开思路,作者以卢梭的妙语自然地引人论述,分出“他们”和“我们”,之后用“他们”来观照“我们”,逼得“我们”反躬自醒,既扣题,又贴切;第二,用恰当的修辞语句化解那些枯燥的哲学命题,使哲学的讲述生动而有趣,并且富有文采,读来满口生香;第三,用深邃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光虽然不同,但都是比较深刻的,都闪烁着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