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俗人俗语,白描传神,讽刺艺术和小说说“小”。通过论述,我们认识到《金瓶梅》的艺术光芒和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突出地位。
关键词:俗人俗语 白描 讽刺 细节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四大奇书中创作最晚的一部作品。它奇就奇在作者至今也不能确定;奇就奇在自从它问世以来就毁誉参半,经历曲折。《金瓶梅》全书一百回,洋洋洒洒近一百万字。有人说,《金瓶梅》是《水浒传》的一条“肋骨”,它借《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故事为引子,叙述了西门庆从勾结官府、玩弄女性到纵欲家亡,家业凋零的故事。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又带有一些宿命意识的故事,实际为晚明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演奏了一曲悲哀、愤懑的挽歌。《金瓶梅》开创个体独立创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以描写家庭琐事、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世情小说新领域,为《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作了必要的艺术探索。笔者就《金瓶梅》的艺术表现技巧予以粗浅的分析归纳。
一、俗人俗语
《金瓶梅》的中心人物西门庆,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好些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近来发迹有钱。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因此满县人都惧怕他”(第二回)。西门庆集官僚、奸商和恶霸于一身,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大都是些帮闲、妓女、虔婆、小尤儿、伙计、仆人和家庭中的妻妾,而西门庆的全部生活便周旋在官场、商场和情场里。这样一群世俗的人,被兰陵笑笑生推到了晚明社会的聚光灯下,恣肆地表演。用日常口语、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及市井骂人语等,自然能真实鲜明地塑造出这类人物形象,同时还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年随情少,酒因境多”,“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怕官,只怕管”,“嗔拳不打笑面”,“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唤”,“放着河水不洗船”,“凤凰无宝处不落”,“狗口里吐什么象牙来”,“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男人无性,寸铁无钢,女人无性,烂如麻糖”,“破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噙着骨秃露着肉”,“日子多如树叶儿”,“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一头放火,一头放水”,“只怕睁着眼儿的金刚,不怕闭着眼儿的佛”,“十个明星当不得月”,“洒土也眯了后人眼睛儿”,“兜肚断了带子——没的绊了”,“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狗咬尿泡——空喜欢”,“关王卖豆腐——人硬”,“鸡儿不撒尿——各自有去处”,“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千里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墙上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等等。清代的张竹坡、日本鸟居久晴和当代的白维国等都已做了谚语歇后语方面的编辑整理工作,有助于我们对《金瓶梅》的阅读鉴赏。
中国民族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文本源于说话艺术用的话本,故而小说常以人物语言推动情节演进。《金瓶梅》成书于《水浒传》之后,借鉴了《水浒传》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特点,更进一步在家常口语化、俚俗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如李瓶儿临终前对西门庆的一席话:
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我的姐姐……我实指望和你相伴几日,谁知你又抛闪了我去了。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了,倒也没这等割肚牵肠。”那李瓶儿双手搂抱着西门庆脖子,呜呜咽咽,悲哭半日,哭不出声,说道:“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并头相守,谁知奴家今日死去也。趁奴不闭眼,我和你说几句话儿。你家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那一冲性儿。大娘等,你也少要亏了他的。他身上不大方便,早晚替你生下个根绊儿,庶不散了你家事。你又居着个官,今后少要往那里吃酒,早些儿来家。你家事要紧,比不的有奴在,还早晚劝你,若奴死了,谁肯只顾的苦口说你?”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断幸,今世里与你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第62回)
西门庆贪图李瓶儿的美貌,也图她的巨额钱财。在诱拐了李瓶儿后,也得了她的钱财。但西门庆用情不专一,家里放着神仙似的一妻五妾,还眠花卧柳,留连于勾栏(妓院)之中,常不着家。面对李瓶儿将不久于人世,西门庆也流露出一丝真情。作品就是运用这样的日常口语,流畅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二、白描传神
张竹坡是第一个用国画中的白描技法来批评《金瓶梅》的,在批评经典帮闲人物应伯爵时,张竹坡指出,“描写应伯爵处,纯是白描追魂摄影之笔”。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来在文艺中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在塑造韩道国这个人物上,同样也用白描的手法。西门庆在清河县狮子街拾掇了两间门面房,开了个绒线铺,急需一个伙计。帮闲应伯爵再三向西门庆举荐了韩道国。与帮嫖贴食的应伯爵相识的朋友能好到哪儿去?韩道国“五短身材,三十年纪,言谈滚滚,满面春风”,一副生意人的举止,他原本是:
韩道国,字希尧,乃是破落户韩光头的儿子。如今跌落下来,替了大爷的差使,亦在郓王府做校尉,现在县东街牛皮小巷居住。其人性本虚飘,言过其实,巧于词色,善于言谈。许人钱,如捉影捕风;骗人钱,如探囊取物。(第33回)
韩道国本来是一个“言过其实,性本虚飘”、有天无日之辈,一经应伯爵极力包装,便成为“原是绒线行,如今没本钱,闲在家里,说写算皆精,行止端正”(第33回)。西门庆出于对应伯爵的信任,再加上韩道国极力自我推荐,韩道国顺利地当上了西门庆新开绒线铺的主管。你瞧他初当绒线铺主管时的神态举止:
单表那日,韩道国铺子里不来上宿,来家早,八月中旬天气,身上穿着一套儿轻纱软绢衣服,新盔的一顶帽儿,在街上阔行大步摇摆。但遇着人,或坐或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内中遇到他两个相熟的人,一个是开纸铺的张二哥,一个是开银铺的白四哥,慌作揖举手。张好问便道:“韩老兄连日少见,闻得恭喜在西门大官府上,开宝铺做买卖,我等缺礼失贺,休怪休怪!”一面让他坐下。那韩道国坐在凳上,把脸儿扬着,手中摇着扇儿,说道:“学生不才,仗赖列位余光,与我西门大官人做伙计,三七分钱。掌巨万之财,督数处之铺,甚蒙敬重,比他人不同。”白汝晃道:“闻老兄在他门下只做线铺生意。”韩道国笑道:“二兄不知,线铺生意只是名目而已。他府上大小买卖,出入资本,哪些不是学生算账!言听计从,福祸共存,通没我一时儿也成不得。大官人每日衙门中来家摆饭,常请去陪侍,没我便吃不下饭去。俺两个在他小书房里,闲中吃果子说话,常坐半夜他方进后边去。昨日他家大夫人生日,房下坐轿子行人请,他夫人留饮至二更方回。彼此通家,再无忌惮。不可对兄说,就是背地他房中话儿,也常和学生计较。学生先一个行止端庄,立心不苟,与财主兴利除害,拯溺救焚。凡百财上分明,取之有道。就是傅自新也怕我几分。不是我自己夸奖,大官人正喜我这一件儿。”……(第33回)
这一段描写,恰当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现住东街“牛皮”巷中韩道国自吹自擂、口若悬河的神态。西门庆只让他主管绒线铺的经营,他却把自己漫话式地放大为西门庆的大管家身份,牛皮几乎就要吹破。文学语言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准确,运用白描的手法显然能经济地塑造人物,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三、讽刺艺术
《金瓶梅》是一部典型的世情小说,重点在暴露晚明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经济的混乱和道德的堕落。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的一种文艺表现手法。《金瓶梅》娴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并把讽刺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般意义的讽刺,往往是漫话式的。如以应伯爵为首的一群帮闲伴着西门庆在妓院里吃花酒的一节。
人人动嘴,个个低头。遮天映日,犹如蝗蚋一齐来;挤眉掇肩,好似饿牢才打出。这个抢风膀臂,如经年未见酒和肴;那个连三筷子,成岁不筵与席。一个汗流满面,却似与鸡骨秃有冤仇;一个油抹唇边,把猪毛皮连唾咽。吃片时,杯盘狼藉;啖顷刻,箸子纵横。这个称为食王元帅,那个号作净盘将军。酒壶番晒又重斟,盘馔已无还去探。正是:珍羞百味片时休,果然都送入五脏庙。……临出门来,孙寡嘴把李家明间内供养的镀金铜佛,塞在裤腰里;应伯爵推斗桂姐亲嘴,把头上金琢针儿戏了;谢希大把西门庆扇儿藏了;祝实念走到桂卿房里照面,溜了他一面水银镜子。常峙节借的西门庆一钱银子,竟是写在嫖账上了。(第12回)
这里穷尽了帮闲们帮嫖贴食的丑态,临完了还要偷铜佛、金琢针、扇儿、水银镜子,常峙节竟一毛不拔——也穷得“拔不出一毛”,连一钱银子也“写在嫖账上了”。这里讽刺艺术的魅力尽显,不过也使人感到有些戏剧化,缺乏一种真实感。
《金瓶梅》提高了讽刺艺术的境界,即通过不露声色的描述,来自觉彰显人物的丑恶灵魂。西门庆在与韩道国的往来中,睃上了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王六儿“长挑身材,瓜子面皮,紫膛色,约二十八九”(第33回);也算是有些姿色,西门庆才想去招惹她。而王六儿也非善类,与西门庆有一腿之前,便与小叔子韩二有染。她也想傍个大款,附势图财——果然不久做出借色求财之事。韩道国知道老婆与西门庆有染之后,全没有些男儿的自尊,竟情愿当起忘八来:
老婆如此这般,把西门庆勾搭之事,告诉了一遍,“自从你去了(上东京送女儿),来行走了三四遭,才使四两银子买了这个丫头(锦儿)。但来一遭,带一二两银子来。第二的不知高低,气不愤走来这里放水。被他撞见,拿到衙里,打了个臭死,至今再不敢来了。大官人见不方便,许了要替我大街上买了一所房子,叫咱搬到那里住去。”韩道国道:“嗔道他头里不受这银子,教我拿来休要花了,原来是这些话了。”妇人道:“这不是有了五十两银子,他到明日,一定与咱多添几两银子,看所好房儿。也是我输了身一场,且落他些好供给穿戴。”韩道国道:“等我明日往铺子里去了,他若来时,你只推我不知道,休要怠慢了他,凡事奉承他些儿。如今好容易赚钱,怎么赶的这个道路!”老婆笑道:“贼强人,倒路死的!你到会吃自在饭儿,你还不知老娘怎样受苦哩!”两个又笑了一回,打发他吃了晚饭,夫妻收拾歇下。(第38回)
韩道国自嘘,“行止端庄,立心不苟”,为附势图财,甘愿当忘八——“他若来时,你只推我不知道,休要怠慢了他,凡事奉承他些儿”。 作者虽未直接谴责这一对宝货,但丑恶的心灵已暴露在阳光之下,卑劣的行径已令人不齿。这种人物言行自相矛盾的、不露声色的描绘——“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标志着《金瓶梅》把讽刺艺术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后来《儒林外史》成功汲取这种表现手法,成为了讽刺小说的代表。
对《金瓶梅》的讽刺艺术,黄霖先生研究指出,《金瓶梅》还利用人物和环境的映衬,起到揭露丑恶的效果。最为有力的实例为西门庆和王招宣府的贵妇人林太太的苟且之事:
文嫂导引西门庆到后堂,掀开帘栊而入,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邠阳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图,穿着大红团就(袖)蟒衣玉带,虎皮校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旁边列着枪刀弓矢,迎门朱红匾上(书)“节义堂”,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潇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庄严堂皇的节义堂之后,“未出闺门,诚恐抛头露面,有失先夫名节”的林太太,在家“外卖”,这样的讽刺力量格外震撼人。“绮阁中好色的娇娘”,一听西门庆是“出笼儿的鹌鹑,也是个快斗的”,“越发喜欢无尽”,把一个看似娇羞的贵太太丑恶内心不露声色地彰显了出来。至于后来“相挨玉体,抱搂酥胸”的行为,已经纯乎一个暗娼了。
四、小说说“小”
《金瓶梅》开创了世情小说的先河,以家庭琐事为基本内容,描绘了一幅晚明社会的风俗画。作者穷尽小说写“小”的妙处,真如叔本华所言,“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重大事件,而是把小小的事情变得兴致盎然”。(德国,托马斯·曼:《论小说艺术》)张竹坡也曾如此赞叹《金瓶梅》:“文字之无微不至,所以为小说之第一也。”(第39回夹批)历来《金瓶梅》的批评家,对其细节的描述都赞叹有加,如西门庆出场时手中拿把“洒金川扇儿”,潘金莲的叉竿、官哥玩的“寿星拨浪鼓”,宋惠莲、潘金莲穿过的“红绣鞋”。
第二回西门庆出场时,“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一副浮浪子弟相顿时在这一细节描述中生动、形象起来。第三回去勾引潘金莲时,也“手拿洒金川扇儿,摇摇摆摆径往紫石街来”,这一细节又表现出西门庆市井泼皮的痞子嘴脸。到第八回西门庆谋财娶了孟玉楼后,才去潘金莲处厮混,嫉妒的潘金莲盛怒之下把扇子撕了个稀烂。张竹坡于此赞叹道:“真小小一物,文人用之,遂能作无数文章,而又写尽浮薄人情,一时高兴,使将人弄死夺其妻,不半月又视如敝屐,另寻高兴处,真是写尽人情。”(第八回总评)至于潘金莲的叉竿,不偏不倚的跌打在西门庆的头上,营造了小说的中主要人物的初次会面,也为西门庆诱拐潘金莲埋下了伏笔。看似一个小物件,在作者的巧妙调度下,起到了推进情节演进的作用。“寿星拨浪鼓”,是官哥满月时薛太监贺喜送的礼物。官哥死后,李瓶儿“到了房中,见炕上空落落的,只有他耍的那寿星拨浪鼓儿,还挂在床头上。一面想将起来,拍了桌子,由不得又哭了”(第59回)。就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什,一经作者的处理,却传神地表达出李瓶儿丧子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凉悲伤心境。一种真实之感也油然而生。第二十八回西门庆和潘金莲在葡萄架下白日宣淫,无意中丢失了一只红绣鞋。围绕失鞋、寻鞋、换鞋、剁鞋、做鞋,穷尽了潘金莲贪淫、无耻、狠毒和嫉妒的性格。难怪张竹坡在第二十八回总评中说得好:
此回单状金莲之恶,故惟以鞋字播弄尽情。直至后三十回,以春梅纳鞋,足完鞋子神理。细数凡八十个鞋子,如一线穿去,却断断续续,遮遮掩掩,而瓶儿、玉楼、春梅身分中,莫不各有一金莲,以衬金莲之金莲,且衬蕙(惠)莲之金莲,则金莲至此已烂漫不堪之甚矣。
不是只有大的事件才反映真实深刻的思想,往往小的细节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使情节饶有趣味起来。《水浒传》前七十回的成功,在于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得益于细节的描述。《金瓶梅》放弃了神话人物、传奇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而把笔墨放在社会底层人物身上,叙述了他们的人生遭际,反应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使作品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高度。常人求高,高者求常,常见的事物,一经细节上的描述,往往在艺术表现上很奏效。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白维国.金瓶梅词典[s].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黄霖等.金瓶梅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黄霖.黄霖说金瓶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周锡山释评)[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7]孙犁著.孙犁集,谢大光编注.金瓶梅杂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8]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编著)[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焦垣生,张蓉.中国古典小说鉴赏.金瓶梅存目(主编)[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