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经典。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方面来诠释《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
1847年问世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暂一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这部经典小说自出版就一直受到人们无限的缅怀和探究。《呼啸山庄》讲述的是爱情故事,围绕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恨纠葛以及希斯克利夫从爱到恨转向复仇直至人性的复苏为线索进行全文的布局。小说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图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初读《呼啸山庄》会给人一种庞杂混乱之感,识读的困难主要在于内外缠绕的意义线段。在这部作品里,传统的叙事时序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戏剧性、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曾被评论家指责为“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然而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所在。通过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三方面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point of view)是常用于修辞学与文学中的术语。在文学中它是叙述故事的方法,即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或观点,或理解为作者采用哪种人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观察点问题,也就是在其中叙述者相对于故事所站的位置的关系问题所制约。”[1]82。此后,这个问题就成为叙事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几十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争论,并对一个大体相同的概念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
针对术语的不统一,热奈特提出用“聚焦”(focalization)这一术语取代过去人们常用的一些过于专门的视觉术语。“在叙事文本中,聚焦所涉及的是谁在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息透过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在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受到谁的眼光的‘过滤’,或者在谁的眼光的限制下被传达出来”[1]83-84。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角度“三分法”的理论叙事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第一类,即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相当于英语评论界所提出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事,它一般是由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第二类,内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只说出某个特定的人物所知道的情况)。第三类,外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人物(叙述者说的少于人物所知道的),这是“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1]89-90。
《呼啸山庄》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并不局限于使用单一视点,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时地转换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使得叙事呈多元化展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像。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内聚焦叙事角度。营造一个“我”讲故事给读者听的环境。读者透过“我”的眼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有限的世界,使想象有更多的活动余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事者兼角色,他不但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他作为叙事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不知的内容”[2]220。
小说《呼啸山庄》共34章,以洛克伍德先生的叙述为基本线索,以他叙述纳莉所讲述的故事为小说主体。前三章是洛克伍德先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的;第四章至第三十章是纳莉应病中的洛克伍德的请求把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这两家人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一段又一段地讲给他听,再由洛克伍德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第三十一章和三十二章的一部分是洛克伍德叙述的,作品最后两章由纳莉讲述,洛克伍德先生收尾。在小说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设置了两位主要叙述者,知情者故事中的边缘人物管家纳莉和局外人故事中的房客洛克伍德先生,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参与叙事,形成了多视角叙事。
纳莉的叙述成为小说的主题。艾米莉精心设计了纳莉的双重身份。她既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参与在小说的事件中,以小说的边缘人物视角去看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先是呼啸山庄的女佣,后成为画眉山庄女管家,目睹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家族的盛衰,见证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目击了希斯克利夫残忍疯狂的复仇过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无推动作用,她总是被卷进不断发展的事件中,正好执行她作为叙事者的职守;作为叙事者,她操纵着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把三十年的往事一段一段地娓娓道来。纳莉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她是故事的参与者,但她只是忠实地记述她的所见所闻,而没有揭示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也不是默然地记录一切,她在叙述中还加入了自己的感想与议论,如:
到了十五岁,她就是这山村一带独一无二的女王了,谁也不能跟她比;而她也的确变成了一个高傲的、任性的小东西!我承认,自从她长大成姑娘以后,我就不喜欢她了。我老是压她的傲气,因此老是惹恼她[3]80。
那是一张有才智的脸,从前那种浑浑噩噩,现在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了。在那深深笼罩的眉毛和充满着黑色火焰的眼睛里,还依旧有半开化的蛮性潜伏着,不过已经给抑制了。他那摆脱了粗野的举止甚至很有气派,虽然太严峻,说不上优美[3]117-118。
他在呼啸山庄住下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迫感。我觉得上帝已经丢下了那迷途的羔羊,由它去彷徨,一只恶兽来到它和羊栏中间巡行着,看准机会就要扑过来吃掉小羊了[3]133。
上述这种叙译结合的叙事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即揭示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又刻画出故事人物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叙事者局外人故事中的房客洛克伍德先生是对纳莉叙述的转述者,是相对于纳莉的外部叙述者,他没有参与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以前的故事,但他作为见证人可以担保纳莉叙述的真实可靠性。他原原本本地转述纳莉的叙述,在叙述中又不时地提醒读者他自己的存在,提醒读者他是在听故事:
通常说来,我们是不跟外地人亲近的,洛克伍德先生,除非是他们先亲近上来[3]55。
可是,洛克伍德先生,我忘了这些故事不能给你解闷儿。真可恼,想不到我会这么一股劲儿地只顾唠唠叨叨;你的粥也冷了,你在打瞌睡啦!你要听的就是希斯克利夫的身世,我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了[3]4。
这些描述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读者这样一条信息:纳莉的确是以聊天的方式叙述过这么一个故事,而洛克伍德先生仅仅是一位转述者而已,读者只是在听洛克伍德转述发生在呼啸山庄的故事,这样一来,作者就可以成功地在作品中一句话也不讲,把自己藏于人物背后,避免卷入作品中,避开了直接主观评价,给读者一种真实、直观的感觉,减少了情节的枝蔓,保持了主题的统一,也缩短了读者和故事人物的距离。
二、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采用了“套层结构”这一手法,并具有独创的特点。首先,作者一改套层结构的呆板与繁复,只确定了三个叙述层次,即“洛克伍德的叙述、纳莉的叙述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4]40。其次,《呼啸山庄》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的基础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融入了书信体小说对同一故事设置多个叙述者的叙事特点,突破了传统框架结构小说多个叙述者叙述不同虚构故事的形式,天才地采用多位人物叙述者,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故事。洛克伍德作为第一叙事者,小说以他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看到了呼啸山庄的怪异,也是因他的叙事话语引出了当事人纳莉的叙述,从而构成了第二叙事者。纳莉为二度叙述者,然而纳莉的叙事话语又引出其他人物的叙述,如伊丽莎白、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等人的叙述,这又构成三度叙事者。在第一至第三章,洛克伍德目睹了呼啸山庄种种奇特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连串的悬念,而后第四章开始引出纳莉的叙述把他们一一解开,作为叙述层,直接讲述了呼啸山庄的两代人的恩恩怨怨,影响故事发展态势,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层次则是为解决更高层次的疑惑服务的,小说中,在事情超出叙事者知情范围的情况下,作者并没有试图掩饰叙事者的无知,也不是设计许多巧合让叙事者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而是由第三层次的叙事者来交代,衔接自然而流畅,一环扣一环,直到所有的悬念和疑惑消失殆尽。
在这种“套层结构”的小说里,多个叙事者承担同一个故事中的角色,叙述相同故事的叙事方式,是《呼啸山庄》对叙事结构的一种突破性创新。作者采用这种复杂的套层结构,不但使作品结构紧凑,省去了不少无足轻重的叙述,而且使洛克伍德的叙述为纳莉的叙述提供了可信度。
三、叙事时间
时间是叙事文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一部作品必然要涉及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相互对照就形成了时序。热奈特说:“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5]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通常人们认为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也称为“顺序”,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2]。
《呼啸山庄》讲述了肖恩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为从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老肖恩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到1802年秋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时间跨度为三十一年。作者放弃了当时小说一般从头写起的顺序写法,也没有采用从重点写起的逆序写法,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的1801年冬天,使得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
小说前三章以洛克伍德对呼啸山庄的两次造访为故事的切入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从一开头就紧扣读者的心弦,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作者通过闯进呼啸山庄的陌生人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在希斯克利夫的统治之下,那里成为一个怎样的冷酷世界。“不存在一丝丝人间的温暖,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一家子怎么生活得下去?然而他们却处之泰然,仿佛人类的生存环境本该就是这么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这价值观念的颠倒所引起的强烈反差,激发了洛克伍德的悬念,这究竟是怎样一户人家?像洛克伍德一样,读者也急切地期待着纳莉来给他们揭开这一个谜团”[6]145。
小说的第四至三十章,由纳莉叙述,从故事的开始一直讲到小说开篇的地方—1801年冬天。情节中悬念不断,情节仿佛是专门为洛克伍德的好奇心安排的,随着纳莉的回忆,读者由一无所知,到知之不多,再到无所不知的崭新境界。
接下来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洛克伍德听完纳莉的讲述,知晓了呼啸山庄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准备继续在画眉山庄逃避尘世,而提前回伦敦。他为通知房东希斯克利夫第三次造访呼啸山庄,内心再次发出感慨道:“这一家人生活得多么沉闷啊。”
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时隔七个月之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洛克伍德又顺路造访呼啸山庄,呼啸山庄的巨大变化让他惊诧。几个月前,希斯克利夫停止了报复,为了和凯瑟琳相会不吃不喝而疯狂死去。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尽释前嫌,成为一对亲密的情侣。这个结局既出乎洛克伍德的预料,也让读者惊异。
这种总体结构上的时序颠倒,打乱了读者基于传统叙事结构模式而产生的各种期待,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困惑和悬念并通过继续阅读找到连接想象和悬念的对象,从而使作品悬念叠生、扣人心弦。
结束语
艾米莉·勃朗特的叙事策略在《呼啸山庄》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小说独具匠心地采用多视角、套层结构和颠倒时序等叙事手法,在文中不断设置悬念,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吸引读者不断地去探究其丰富的意蕴,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并领悟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4]范岭梅.纳莉的“谎言”[j].北方论丛,2004,(1):40-42.
[5]张.《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策略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07,(11):56-57.
[6]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