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社区警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存在基础工作导向不够明确,城乡社区警务职业化不突出,警务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正确把握社区警务的内涵,增强服务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健全社区警务的考核监督机制,以创新城乡社区警务工作。
【关键词】社区警务 农村社区 改革
社区警务,是指以社区为主要单位的警务活动。社区警务是指警察与公众结为伙伴,全面动员并有效组织包括社区警察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以法律、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合法手段,依托并履行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共同寻求解决安全隐患问题的办法,有效维护社区公共安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社会管理活动。 收集。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城乡社区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安机关实施城乡警务战略,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及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持续稳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础工作导向不够明确。自从公安部大力推动基础工作建设以来,各级领导均认识到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单位仍习惯于单纯的事后打击和防范的工作模式,缺乏前瞻性和成本意识,没有充分考虑、利用和依靠社会整体的预防功能。社区民警的工作重心尚未完全转移到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做好预防和控制犯罪工作上来,未能有效地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和群众之中,不善于利用社区资源服务治安工作,远未实现警务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社区警务职业化不突出。社区民警队伍迅速扩大,但职业化不突出,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公安部要求社区民警需占派出所总警力的60%以上,有的派出所也调整了分组模式,将副所长、治安民警下派到社区担任社区民警,仍然只分管治安案件和巡逻工作,有的社区即使只有一区三警、四警,分管人口管理等基础工作的仍然只有一名民警,这样社区民警比例虽然提高了,但职业化不突出,社区警务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推进。
社区民警下社区时间难以保证。现行的警务运作模式使社区民警下社区工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民间纠纷多,调处难度增大,也牵涉了社区民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矛盾纠纷特别是居民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的调处,社区民警往往只能单警承担,占用了大量时间。另外,重复劳动造成时间浪费。根据“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的要求,社区民警在辖区工作的内容首先记在随身携带的民警工作日志上,到警务室再分门别类记到社区警务台帐上,以备检查,回所后又要录入到派出所综合信息平台上,如果是接受案件或调解治安行政案件纠纷,还要录入到执法办案平台。多次记录和录入,浪费了大量时间。
城乡社区警民关系不够和谐。警民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警民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公安民警服务观念淡薄、工作态度差、办事方法呆板的现象。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谋取私利,个别民警甚至以权压民。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民警在群众中的孤立,警民社区关系比较紧张。紧张不和谐的警民关系无法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警务工作中来,难以形成警民合力。
城乡社区警务的评价机制不合理。一方面,在目前派出所管理体系中,由于面临着上级公安机关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种类繁重的考核任务,派出所对社区民警考核的主要指标还是打击犯罪、处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调查和分析社区的人口构成、资源配置,社会治安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态势以及地理环境不够重视,评价机制很少真正把良好的社区秩序和人民群众对社区警务的满意度作为农村社区警务项目和目标导向,这样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社区民警的工作,而且会抑制民警对社区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考核过多又影响了社区民警正常工作的开展。社区民警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而没有精力深入到辖区去开展基础工作。
社区警务工作要求与民警的素质能力有一定差距。随着形势的发展,国保基础业务、禁毒业务、出入境管理业务、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网吧场所管理业务等,凡是可以延伸的公安专门业务都压到了社区民警身上。繁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社区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以目前社区民警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来看,要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显然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创新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措施
正确把握社区警务的内涵。社区警务不是社区和警务的简单相加,社区警务是一种犯罪预防的机制,它通过警方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警方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联盟,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社区警务着重强调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社区与警方是相互作用的过程,社区成员成为治安的主体。社区警务是社区民警参与到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但并不等同于社区民警代替社区管理,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与社区成员在管理社区治安方面的关系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携手共同搞好社区治安。公安机关要引导社区民警以“以人为本”的警务思想指导工作。
明确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一是明确五大职责任务。2007年5月,公安部《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明确规定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工作内容是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主要工作方式是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实地检查、警情通报。二是明确社区警务建设总目标: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为推进城市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派出所要根据社区实际,按照循序渐进、鼓励创新的原则科学制定民警任期内的警务建设目标。
让社区民警深入社区。一是公安机关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派出所社区民警不足的局面,要将文化素质高、业务素质过硬、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的青年民警充实到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岗位进行工作锻炼,改善社区民警的人员构成,并在提拔干部和生活待遇上向一线社区民警倾斜。二是切实给社区民警减负,尽量减少社区民警的非警务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值班和重大活动警卫等任务,使社区民警能够真正沉到社区,把治安防范、管理工作融入整个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中。三是保证民警下沉时间。调整和改进派出所勤务制度,使社区民警每周下社区工作不少于28个小时。四是减少考核和清理台帐,对现有的各种考核进行通盘考虑和整合,把社区民警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五是建立与公安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相关信息录入制度和办理刑事案件、治安行政案件的程序内容标准,减少案件录入的项目。六是进一步明确派出所业务工作与分局各业务部门的分工。防止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工作负担过分加重,同时业务部门要多到基层派出所给社区民警进行业务培训指导。
增强服务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发动群众是搞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社区警务内涵的核心是依靠社会公众力量共同抑制犯罪。应整合社区已有的各种治安保卫力量,依靠社区内各个基层组织,以社区民警为龙头,形成合力;同时,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社区警务建设中来。社区民警在工作中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以保安力量为主的群防群治队伍;二是建立一支以物业管理人员、暂住人口协管员、单位内部保卫人员为主的半专业化群防群治队伍;三是以居民治安积极分子、社区保洁员、人口信息员等为主的义务化群防群治队伍。
健全社区警务的考核监督机制。要以民警对警务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见警率、熟悉率、发案率、满意率、情报信息有效率,要根据社会治安、工作情况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同时明确每项警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以确保社区警务工作正常运作。要将考核结果与社区民警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奖优罚劣、争先创优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建立监督机制来保证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通过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的监督来保障社区警务工作机制的运行。首先要发挥派出所领导监督作用,每月要组织一次对所属社区警务室的巡回指导、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业务部门和警务督察部门要将执法监督向社区延伸,不定期地进行各项督察,并将督察结果及时通报。其次要依靠外部力量监督,通过聘请警务监督员、落实办事(案)回执制度、实行警务公开等方式将社区警务工作自觉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不断改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一是社区警务工作模式要形成自身的特点。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在一个地方适合的运作模式、经验,只能予以合理借鉴,具有特色的社区警务才有生命力;二是创新对重点工作对象的控制,社区警务应通过对重点工作对象的信息掌握来强化动态控制;三是管理方式要灵活。社区民警要根据社区治安特点,合理安排巡逻时间,在巡逻中,重点访问重点工作对象、重点场所、重点单位等,在掌握情况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社区防控工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