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处理落实有关工作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对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议,今年又进行跟踪检查和满意度测评,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有力地促进各级政府加强“三农”工作,努力增加投入,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代表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收到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后,吕祖善省长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并专题听取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等工作汇报;在今年“两会”期间,专门和代表、委员讨论现代农业建设问题,强调要抓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重点工作;针对执法检查中反映的富春江库区农防工程建设及维护困难问题,吕祖善省长专程赴兰溪调研,决定将富春江库区农防工程建设资金省市承担比例4:6改为6:4,增加约1.7亿元资金,以加快该项目实施。分管副省长多次作出批示并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审议意见》工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专题学习会、市县长培训班、春季农业生产等多次会议和场合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审议意见》。4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再次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跟踪检查为契机,进一步重视“三农”工作,抓紧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审议意见》要求积极进行整改,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组织开展“回头看”,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同时,结合年度工作部署,突出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严格保护耕地,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869,9亿元,比上年增2.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历史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生的万元大关达10007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9,5%;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价格稳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全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去年,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各市与所属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粮食生产、流通、市场供应和耕地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并对责任履行情况认真考核。从考核情况看,各地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县市储备粮规模、粮食应急供应能力等方面,年度实绩数均达到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要求,没有出现“一票否决”的情形。根据考核情况,签订了新一年的粮食安全责任书,加大了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分值比重,促进粮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切实抓好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认真贯彻中央扶持粮食、生猪生产等有关政策,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去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支持粮食规模经营、规模服务、机械化作业等环节,并实行了“订单”早稻奖励农户每斤0.2元等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935万亩、总产量157.8亿斤,比上年增长1.5%、1.8%。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种粮农户、合作社签订粮食订单14.6亿斤,同比增长20%;订单履约率达90.2%,比往年明显提高。生猪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去年全省猪肉产量128.2万吨,增长1%;家禽存栏12352万只,增长4.2%;水产品总量5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场供应均衡稳定。今年以来,省政府已召开三次会议部署春耕农业生产工作。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省财政计划安排粮食生产扶持资金3.3亿元,比上年增13%。针对今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指导抓好春花作物田间管理、春耕春播等工作。预计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4.9%,早稻播种面积增1.4%。
三是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去年全省水利总投入达230亿元,加快实施强塘、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其中投入灌区改造、喷微灌、农村水环境整治等农业水利项目资金这125亿元。修建竹林道4762公里,实现节本增效约1.18亿元。标准渔港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已有25个渔港开工建设,其余规划的37个渔港今年将全部开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制订了省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善农村环境安全监测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全省“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
三、积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功能,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启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今年初,省政府决定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按照设施装备良好、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的要求,在全省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计划建设面积300万亩左右。同时,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长久保护、强化管理的要求,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建设800万亩具有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要求各地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强规划保护,整合相关资源,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各地建设积极性较高,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县,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开展,不少县市已完成规划论证,制定了政策措施并启动实施。最近,省政府将明确第一批省级创建点。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到去年末,全省累计流转耕地633万亩、林地1094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1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965家,社员71.5万户,带动农户401万户,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连续两年举办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三是组织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省政府先后出台政策意见推进柑桔、油茶、蚕桑等产业的优化改造,农业、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制订了各大产业的农产品品质提升方案。
去年全省优化改造果园62万亩、茶园11.5万亩、桑园5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580家,开展水产养殖标准池塘改造20.12万亩,竹林、低产林改造提升95.6万亩;油茶、山核桃良种新造林5.9万亩,复合或生态经营示范基地3.5万亩,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平均亩产值超2000元。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展“助世博保安全”专项活动,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0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去年全省农产品监督抽检平均合格率98.5%。大力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拓宽补贴范围,去年下拨省以上农机补贴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机总动力达19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今年省政府继续增加资金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烘干机械等。积极引导支持各地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已这159万亩,发展势头良好。
五是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和新型农业业态。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农牧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科学布局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推进产业集成和生态循环发展,启动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项目,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全省累计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678个,营业收入达80亿元;建成森林公园103个,省级林业观光园164家,森林旅游总收入142亿元。
四、努力增加财政投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
在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农业投入按法定比例以上增长。
一是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投入指标统计体系,促进财政决策科学化。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统一省、市、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鉴于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和统计指标中没有农业生产性等专项资金规范分类的情况,省财政厅积极将有关情况向财政部反映,并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的分类,编制、完善《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扶持导向目录》。明确了省级财政农业生产性专项资金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粮农综合直补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海洋经济和渔业新兴产业补助资金、远洋渔业及渔业转产转业资金、政策性农渔业保险资金、渔船节能资金、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能力提升补助资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补助资金、农田水利资金、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化促进工程资金、农业信息化资金等。同时,积极指导和督促市县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农投入的分类。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农业生产性投入。去年全省财政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实际执行数236.7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26.7%,比上年增长33.4%,其中省级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实际执行数36.9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52.5%,比上年增长60.9%。去年省财政农业生产性投入33.37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8%,高于当年可比口径财政收入7.2%的增长幅度;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生产性专项资金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32%。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共争取中央四批扩大内需项目农口资金12.7亿元。引导工商企业等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是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按照突出重点、整合使用、注重绩效的思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集中力量办大事。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整合和分配的重要依据。着手建立全省性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系统,所有省级以上财政立项项目须在项目库中择优选择。规范项目申报与立项,继续执行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示公告制度,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对有不良记录的市县在安排项目补助资金时予以调控。同时,采用预拨、提前布置、加快立项程序和结算等方式,加快支农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专项转移支付方面,按照财政分类分档补助的规定,给予欠发达地区一类最高或较高档次的补助。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并尽可能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此外,今年省政府另增加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
五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资金需要量较大的实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增加金融支农资金。推进金融支农主体多元化,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农行、农发行、邮储银行服务“三农”力度进一步加大。选择一批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积极争取增加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69家。省财政今年安排6500万元资金用于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安排25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全面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到今年一季度末,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9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发放贷款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截至去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125亿元,比年初增3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8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50亿元,一半以上为农户贷款。深入实施“便农支付工程”,积极推进支付系统向农村所有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延伸,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去年参保品种已达14个,参保农户22.9万户,累计为10.3万受灾农户赔款3.7亿元,大户受益面这80%,有力支持了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五、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通过调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多渠道开垦土地、提高土地质量等途径,既守住了3084万亩耕地、271l万亩基本农田、1500万亩标准农田“三条红线”,又满足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一是严格落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根据耕地保护新形势、新要求,省政府修改完善了《2009年度浙江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耕地保
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责任制履行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并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从今年开始,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由以往的政府分管领导五年一签调整为主要领导一年一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责任主体、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二是统筹抓好保护耕地和开垦耕地工作。全面展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市、县、乡级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正全面推进。开展标准农田入数据库、上电子图工作。加快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推进低丘缓坡滩涂造地、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去年全省共新增耕地23.96万亩,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进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工作,不断完善垦造耕地项目储备机制,做到了“先补后占、占补平衡”。
三是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建设。加强垦造地项目管理,严格抓好项目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资金审计五个环节。认真落实县、市、省三级验收制度,严格省委托补充耕地项目省级验收制度,跨市异地补充耕地项目、报国务院项目补充耕地省级宴地复核确认制度,保证补充耕地质量。建立垦造耕地项目耕种补偿制度,落实后期质量管护工作。组织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程,并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去年全省确定了以平原为主的31个县、55万亩标准农田进行质量提升试点示范,已实施地力培育工作量108.45万亩次。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努力提高土壤肥力。
四是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土地执法监督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管核查机制。积极推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开通12336违法用地举报电话,认真组织开展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强纠纷调解仲裁力量,优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稳步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服务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确定了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一是稳步推进“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组织试点的基础上,省政府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推动,要求落实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工作机构、人员和保障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责任和绩效评价制度。计划到今年底,在全省基本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今年1月,省编委办专门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设置、职能确定和编制配备等方面的具体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建设。研究制定了《浙江省责任农技制度建设规范及验收办法》,积极推进机构综合化、队伍专职化、责任区域化、任务定量化、考核绩效化、培训制度化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目前,全省共聘任责任农技人员18262名,其中县农技推广首席专家948名、县农技指导员5139名,乡镇责任农技员12175名,较好地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问题。浙江林学院已经批准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下一步将调整专业设置,增设农学类专业。筹建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行农业类大中专学生免除学费等政策,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三是不断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全省11个市和绝大多数县建立了归口农业局管理的副局级畜牧兽医局(挂动物卫生监督所或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人员编制1891名,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和人员力量明显增强。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建设,启动建设39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认真开展野生动物疫病调查和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卫生检疫,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按照建设“公共植保”要求,进一步规范植检森检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共有植物检疫机构89个,在岗专职检疫员398名、森林植物检疫员665名,基本满足植物疫病防控需要。
四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种养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突出对农产品种养环节质量加强监管。省农业厅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杭州、金华及杭州所辖县农业部门已专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其他市、县则落实相应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加强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全省已建成各类农产品质检机构203个,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79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检体系。
五是深入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继续抓好“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深化小农资店整治,依法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近年来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坑农害农事件。加强拖拉机道路安全管理,去年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5.5%,死亡人数下降9.0%。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行动,全省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未发现生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依法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管理和森林灾害防控,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开展绿盾护林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发生面积、枯死松树实现了双下降(下降20%以上),拔除了1个县级、2个乡级疫点。狠抓森林消防工作,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认真贯彻实施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依法严肃查处无证捕捞、使用非法渔具、违反禁渔规定等行为,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
七、以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省政府专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地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各地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立足农村实际,以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加快下山搬迁为重点,创新帮扶方式,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去年全省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人口新增59.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8.4%。
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组织开展“助农增收送服务”活动,动员各地、备有关部门把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经验、先进技术模式等送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增收发展思路。落实农民农业增收“十项惠农举措”,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工程,促进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增收。加强农民
培训转移就业,去年共培训农民108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9万人。推进农村家庭工业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这5195元,比上年增长10%。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标准厂房建设、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认真贯彻国务院部署,全面实施农村养老补贴制度。
二是切实抓好扶贫工作。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为重点对象,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入迁地,有序推进下山搬迁脱贫。去年,省财政安排3.49亿元资金,将欠发达地区下山搬迁农户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5600元,29个县投入下山搬迁建设资金35.6亿元,完成下山搬迁7.91万人。整村下山搬迁宅基地复垦置换的土地指标和收益,优先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和下山搬迁农户的经济补助。大力扶持特色产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29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985家,社员41.3万人。实施“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百村示范行动”,开展创业辅导活动70多场,29个县培训农村劳动力30.3万人次,转移10.9万人。着力推进金融扶贫,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8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5万户。152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累计向农户借款1.5万笔、7600多万元,入会农户年人均增收850元。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强化职能扶贫,省级35个职能部门基本完成了职能扶贫规划,编制了2009年向29个县倾斜的112个计划项目、778个子项目,大部分项目已到位实施。加大社会帮扶和区域协作力度,省级帮扶团组落实帮扶项目22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1.28亿元,帮助引进项目资金1.92亿元。实施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152”增收计划,启动实施项目19个,到位资金2253万元,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尽管我们对照《审议意见》进行了积极整改落实,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农业生产主体素质依然比较低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粗放,还不适应现代农业要求;一些地方农业投入特别是生产性投入依然显得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在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时,对补充耕地质量把关不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还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乡村动植物防疫队伍依然比较薄弱;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等等。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发[2010]1号文件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审议意见》要求,深入抓好各项整改落实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等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足额落实新增10亿斤粮食储备任务,大力发展粮食现代流通业,多渠道增加粮源。抓好“菜篮子”工程,稳定生猪市场,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各地在9月份前搞好规划,落实项目配套。加大现代农业主体扶持力度,着力规范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引导大学生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工作。探索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农科教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巩固原有增收渠道,积极挖掘农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增收潜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从明年起。全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纳入“低保”范围。同时,组织开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课题研究,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下一轮扶贫政策提供依据。初步打算在今年增列10亿元专项资金基础上,明年再增加10亿元专项资金(即达到20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和民生事业等。
四是努力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财政农业生产性资金投入,继续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财政资金投向结构,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同时,通过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农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贴息力度,开展“银行业支农深化年活动”,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五是严格保护耕地。加快推进七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制定出台《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加快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土地执法监管天网工程,坚守耕地红线。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纠用地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
六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在今年三季度,对各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年内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