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摄影艺术具有显著的西方特质,但民族化是摄影艺术在
[中图分类号]j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227-04
钟林卡(1963—),男,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四川成都610101)
一、摄影艺术民族化的意义
“民族化”这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外来艺术加以调整、丰富、创新、发展,使之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实现有机融合的过程。
摄影具有最为显著的西方特质。因为,摄影的诞生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暗箱的发明和感光材料的发现,这一切都依赖于近代物理学和近代化学的发展,依赖于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在1825年创作《牵马的孩子》开始,摄影技术经历了从湿版摄影到干版摄影、从银盐感光材料到电子感光元件、从模拟摄影到数字摄影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工业技术是摄影的坚实技术基础。摄影与技术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摄影的本质:记录与纪实,苏珊•桑塔格把摄影的这一本质总结为“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1](p55-77)。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近代科技基础上的艺术门类,它是西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最初阶段,摄影只是绘画的附庸,被作为绘画的补充手段,成为摄影的拉斐尔与提茨安曾经是绘画主义摄影家的终极追求。但是,自从摄影分离派高扬起独立的摄影艺术旗帜后,摄影逐渐摆脱绘画附庸的地位,逐渐发展为西方艺术中的独立门类。现代摄影艺术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抽象主义、从未来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与西方艺术思潮同步脉动。
由于摄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特定背景,摄影艺术具有工具性,摄影是绘画的工具、记录的工具甚至商业的工具。摄影艺术具有写实性,能够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作出精细入微的描述与表现。
当摄影艺术离开西方的环境,融入东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变与不变成为无法规避的问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摄影的本质都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文化背景、社会条件的改变,处在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之中的摄影艺术,会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表达方式、构成元素。变化是艺术规律与审美法则的必然要求。
艺术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审美追求。从人性观照的角度,艺术体现了人类的统一性。但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与个性,艺术既寻求对世界的族群性、地域性、历史性表达,更寻求对世界的个体感知与个性化表达。从审美表现的角度,艺术又体现着人类的差异性。
人类由不同的民族所构成,一个民族总是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民俗传统,这些因素成为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一个民族的艺术个性与风格。个性蕴藏于民族性之中,民族性是个性的表征,越是具有民族性格的艺术,越是个性张扬、生命澎湃的艺术,“艺术品的独特性在于它根植于某一传统语境的程度”[2](p53-54)。
民族性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一门外来艺术,只有当它植根于当地民族生活的土壤,用本土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元素加以改造与重塑,逐渐具有当地民族性格,才能获得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存在意义。简言之,摄影民族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这也是摄影艺术在
郎静山是
在摄影艺术民族化道路上,陈复礼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曾受到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手法的巨大影响,但他不仅在摄影实践中运用整理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摄影小史[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半农.半农谈影[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