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法学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民法论文   经济法论文   国际法论文   法学理论论文   司法制度论文   宪法论文   刑法论文   行政法论文   程序法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法律资料库   法史学论文   诉讼法   劳动保障   商法论文   经济法   法理学
试析日本职务发明对价制度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 在职务发明奖酬制度方面,日本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虽然单位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确定职务发明奖酬时可视同约定优先适用,但为了保护发明人的知情权,日本法规定,设立有关职务发明奖酬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否则发明人可以主张适用法定方式确定职务发明对价。采用法定方式计算职务发明奖酬时,我国相关规定要求以专利权的授予为前提,并为其设立了“最低比例”,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利,也未充分考虑不同发明创造的价值差异和发明人的贡献差异,对此,借鉴日本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论文关键词 职务发明 专利 发明奖酬

  作为专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务发明制度明确了发明人享有获得奖励和报酬的相关权利,对于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另一方面,职务发明制度赋予了发明人所在单位对职务发明享有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确保用人单位能通过权利的行使回收研发资金并从中获利,对增加研发投入,刺激产业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的职务发明纠纷时有发生,其中因奖酬给付所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应当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建立既有利于激发职务发明人创新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专利技术实施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善、公平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有利于理顺劳动分配关系,加快产业技术的发展进程。
  虽然日本的职务发明制度在确定权利归属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但在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计算方面有其可借鉴之处。本文将通过日中两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完善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立法之策。

  一、日本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和对价制度的变迁

  根据日本《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在单位的业务范围内所完成的与职务相关的发明创造即为职务发明。对于职务发明,单位可以事先通过合同约定或依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规定获得职务发明的专利权或独占实施权;在既无约定,也没有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事先明确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的情形下,发明人可以就其完成的职务发明申请获得专利权,而单位可无偿取得该发明的普通实施权。也就是说,如果发明人所在单位无意享有与职务发明相关的“独占性”权利时,该单位自发明创造完成之后即可实施相关的技术,不必向完成发明的发明人支付任何报酬;但若该单位意欲获得禁止或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的权利时,则必须在合同约定或有内部规章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向完成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支付报酬,作为职务发明的“相应对价”。
  那么,如何确定发明人所在单位应当支付的“相应对价”的数额呢?在2004年之前,虽然有不少日本企业在自己的内部规章制度中规定了职务发明奖酬的计算方式,但被法院判决重新确定奖酬数额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在2001年的“奥林巴斯上诉案”中,尽管发明人所在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单位给付发明人的职务发明报酬以100万日元为上限,但日本最高法院认为:“按照(日本)《专利法》第35条的规定,发明人所在单位向发明人支付的职务发明报酬数额应当依据两个要素加以确定:一是在职务发明基础上该单位的可得利益数额;二是该单位在职务发明完成过程中做出的贡献(笔者注:即单位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在完成发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发明人所在单位的“可得利益”是指该单位通过获得与职务发明实施相关的独占性地位而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当发明人所在单位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时,单位的“可得利益”较易确定,即通过该职务发明的许可所获得的许可使用费。
  在单位自行实施职务发明的情形下,由于日本专利法中规定单位即使在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时也可无偿获得普通实施权,因此无法将单位因实施职务发明所得的全部利益视为其在享有独占性地位下的“可得利益”。尽管如此,发明人所在单位在获得专利权情形下的“可得利益”范围与其仅享有普通实施权的利益范围显然是不同的,除了可以自行实施职务发明之外,还可以行使其禁止权阻碍他人实施专利技术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此,在一些判例中,法院将单位实施职务发明所得的全部利润的1/2认定为因行使其禁止权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乘以假定许可他人实施所收取的许可使用费比率,由此计算得出单位在自行实施职务发明时的“可得利益”。
  由于单位的“可得利益”这一数额往往因职务发明的实施或许可实施的情况发生变化,在内部规章制度制定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在“奥林巴斯补偿金纠纷上诉案”的判决中,法院明确指出:“当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确定的职务发明报酬的数额低于按照专利法的规定所确定的‘相应对价’的数额时,发明人有权要求单位支付不足的部分。”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日本法院判决的职务发明对价往往远远高于单位内部规章所规定的奖酬数额,在2003年“青色发光二极管职务发明补偿金纠纷案”中,东京地方法院判决发明人所在单位支付的职务发明对价高达200亿日元,创有史以来最高值。
  虽然高额的职务发明对价有利于维护发明人的权利,在鼓励发明创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限制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因为对日本企业而言,即使未从发明人之处受让职务发明的相关权利也有权依据日本专利法无偿获得职务发明的普通实施权,因此,如果只是自行实施而不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的话,那么向发明人所要支付的奖酬数额即可大幅降低。
  为了避免企业恐于支付高额的职务发明对价而限制技术的实施许可,日本《专利法》于2004年针对职务发明对价的确定方式进行了修改。该修改充分体现了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尊重,明确规定了发明人所在单位与发明人之间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或内部规章制度规定的对价计算标准确定职务发明的奖酬数额。如果当事人自主确立了职务发明对价的计算标准,除非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上的瑕疵,否则不得采用其他标准计算职务发明的对价。

  日本《专利法》同时也规定,在确定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时,必须根据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协商情况、标准的公示情况以及发明人意见的采纳情况加以判断。若当事人之间并未确定相应的计算标准,或者是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充分听取发明人的意见时,那么在确定职务发明的奖酬数额时就仍如专利法修改之前一样,参照单位的“可得利益”数额以及单位为发明人的发明所提供的条件等因素进行计算。

  二、中日两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相同之处——意思自治与程序正义原则的尊重

  如前所述,2004年修改后的日本《专利法》赋予了发明人所在单位和发明人之间通过合约或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自主确定职务发明对价计算标准的权利,而计算标准的合理性与否则取决于其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只有当单位和发明人之间就相关的计算标准进行充分的协商,在听取并采纳发明人的意见之后确定的标准方可视为合理的计算标准。除此之外,日本《专利法》还要求单位应当将其规章制度中的职务发明奖酬计算方式详细告知包括新进员工在内的所有员工,否则,不知情或无法了解该规章制度的员工仍可主张适用法定的计算方法确定职务发明对价。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也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可以与发明人、设计人约定或者在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职务发明奖酬的计算方式和数额;在无约定或无相应的规章制度时则按照法定的计算方式确定职务发明的奖酬数额。⑩这同样也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虽然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未明确企业内部职务发明奖酬计算标准的制定程序对其合理性判断的影响,但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看,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显然,《专利法实施细则》所规定的“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除了实体内容必须合法之外,在程序上也应当遵循《劳动合同法》所要求的“讨论——提议——协商——公示(告知)”的相应流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单位可能会以其规章制度属“依法制定”为由,采用该规章中的计算方法向不知情的新进员工或离职员工支付职务发明奖酬,这种情形将明显有悖于意思自治的原则。笔者认为,借鉴日本专利法,在职务发明奖酬的相关法条中明确规定单位的“公示”和“告知”义务,要求单位不仅仅应当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遵循《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必要程序,在适用已经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时也应当保障新进员工或离职员工的知情权才能够体现意思自治的真意。

  三、日本职务发明对价法定计算方式的特点

  尽管2004年修改后的日本《专利法》规定了在确定职务发明对价时适用“约定优先”的原则,但是在无相关约定,或者单位制定与职务发明对价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时,按照其《专利法》第35条第5款的规定,仍应象《专利法》修改之前一样参照发明人所在单位的“可得利益”、单位为完成发明所提供的条件以及发明人的待遇等因素计算职务发明对价。从日本《专利法》的规定及一些判例来看,日本在适用法定计算方式确定职务发明对价时有以下特点:
  (一)职务发明对价的支付无须以专利权的授予为前提
  按照日本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所在单位根据其与发明人之间的合同或内部规章制度获得了职务发明的专利权或独占实施权时,即应当向发明人支付相应的对价。 因此,即使相关的职务发明尚未被提交专利申请,只要单位从发明人手中受让获得“独占性”的权利——有权禁止发明人许可他人实施该发明时,发明人即有权要求获得相应的对价。例如在“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职务发明补偿金纠纷”案中,虽然涉案发明1997年8月1日才被提交专利申请,但法院认为发明人所在单位于1990年6月就开始利用职务发明生产新药并享有独占的权利,因此,职务发明的对价应当于1990年6月开始计算。 日本法院的这种做法可以确保发明人在职务发明被作为专有技术使用时仍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
  (二)无偿实施许可情形下的职务发明对价
  在专利交叉实施许可的情形下,各方当事人之间有时会达成无偿实施许可的协议,如果单位以此为由拒绝向发明人支付报酬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单位虽然未收取职务发明的许可使用费,但在允许交叉许可的对方当事人实施其职务发明的同时,单位得到了实施其他技术的许可并以此获取了相应的补偿。
  对于这种情形下的职务发明,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在“佳能职务发明补偿金纠纷”一案中提出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计算方式:当拥有职务发明相关权利的单位(以下称为“甲单位”)与其他单位(以下称为“乙单位”)签订了交叉实施许可合同时,可以假定双方当事人之间并非交叉实施许可的合同关系,而是签订了由乙单位向甲单位给予单方技术实施许可的合同,由此来确定甲单位应当向乙单位需要支付的许可使用费数额,该数额即为甲单位在交叉实施许可情形下通过职务发明许可所获得的相应利益。

  (三)职务发明专利权放弃后的对价计算方式
  在职务发明被授予专利权之后,一旦单位放弃了该专利权,发明人是否还有权请求单位支付相应的奖励和报酬呢?发明人的奖酬又应当如何计算呢?
  关于该问题,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在2008年3月31日所作出的判决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在该判决中,法院指出:“虽然发明人所在单位在放弃职务发明的专利权之后无法继续享有实施该发明的独占性权利,但是在其他竞争对手实施该发明之前的期间内,该单位仍然有可能通过该发明的实施获得一定的利益”。 也就是说,即使在职务发明的专利权被放弃之后,发明人所在单位仍可在一定期间内继续保持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在这一期间内应根据其获得的利益向发明人支付相应的报酬。关于该报酬的计算期间,法院认为应当结合技术实施的难度、放弃前其他企业请求实施许可的情况以及专利权的存续期间等因素加以考量。如果技术实施的难度较大,或者在专利权放弃之前仍有其他企业请求该发明的实施许可,抑或专利权在未放弃的情形下仍有较长的保护期,那么,计算发明人报酬的期间就可以相应得到延长。在本案中,考虑到专利权的保护期仅剩余5年,法院最终认定在放弃专利权之后,发明人所在单位在相关市场上仍维持了6个月的竞争优势,故而判定该单位应当就这6个月期间在职务发明基础上所获得的利益向发明人支付报酬。 
  (四)职务发明在产品销售利润或许可使用费中所占的贡献比
  确定职务发明在产品销售利润或许可使用费中所占的贡献比时首先必须明确职务发明对于提高产品销售利润或促进技术许可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日本法院往往会结合现有技术(特别是替代技术)的情况加以判断。当一项职务发明存在有竞争力的替代技术时,那么必然会影响到职务发明所涉及的专利产品或技术许可市场,职务发明在单位所得利益中的贡献比也将相应降低。
  除此之外,由于单位在完成职务发明的过程中除了向发明人提出工作任务上的要求之外,往往还会提供物质技术条件上的帮助促进研发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此,在司法实践中,日本法院在确定职务发明对发明人所在单位“可得利益”的贡献比时往往同时考量单位在发明完成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包括:(1)职务发明是否得到单位的具体指示;(2)职务发明是否利用了单位积累的研究经验;(3)职务发明是否使用了单位的仪器设备或得到其他发明人的协助;(4)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过程中,单位所支付的各项费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所作出的贡献;(5)单位发放给发明人的工资、奖励和社会保险等;(6)单位支付的研发经费;(7)是否占用发明人的个人时间;(8)发明人是否为完成发明支付了个人经费等。 总而言之,发明人所在单位为职务发明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或人力资源的帮助越多,单位对于自身“可得利益”的贡献比例也就越大,而发明人的贡献比例则相应减少。

  四、完善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建议

  (一)关于职务发明奖酬给付的时间和条件
  在我国,由于职务发明的相关权利均归属于单位,单位既可以将发明提交专利申请,也有权将其作为商业秘密加以利用。而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如果单位与发明人之间无约定或相应的内部规章时,发明人只有在专利权公告之后方可获得一定的奖金,而与技术实施相关的报酬也必须以“专利”的实施为前提 ,结果可能导致发明人获得奖酬的权利因单位放弃专利申请而无法行使,也可能由于单位在实施技术若干年之后才提交专利申请而大幅减少了应得的奖酬数额。
  为了切实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利,有必要重新确定职务发明奖酬给付的时间和条件,规定发明人所在单位在实施(包括自行实施或许可他人实施)职务发明之后,无论该发明是否已经被提交专利申请,每年应当从营业利润或许可使用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及时向发明人支付奖励或报酬,否则发明人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单位支付其应得的奖酬。
  (二)职务发明奖酬的计算方式
  虽然《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八条规定了采用法定计算方式确定报酬的最低比例,但对于如何合理地确定职务发明奖酬的数额并未加以明确。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不同发明创造的价值可能相差甚大,发明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贡献也会有所区别,简单地适用法定比例来确定发明人应得的奖酬数额显然有失公平。
  为此,笔者认为在确定发明人的奖酬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当明确该职务发明在提高单位生产经营效益中的贡献。这种贡献既可以体现为产品销售利润的提高、许可使用费的收取等,也可以体现为通过排除他人实施专利技术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或者是单位与他人互相给予无偿实施的交叉许可时的技术优势。
  其次,应当结合市场中存在的替代技术的情况来判断职务发明的价值。如果市场中有一项或若干项替代技术由发明人所在单位的竞争对手所拥有时,该职务发明对于提高单位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再次,应当结合单位在职务发明完成和获得专利授权过程中所提供的条件确定奖酬数额,包括单位为职务发明所提供的技术资料、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以及发明人在完成职务发明过程中所付出的工作时间和领取的工资报酬等。
  除此之外,在一些职务发明中可能存在多个发明人,那么在确定某一发明人的职务发明奖酬数额时,还应当根据不同发明人在完成职务发明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对计算奖酬的适用比例予以调整。

  • 上一篇法学论文:
  • 下一篇法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日本“钉子户”逼辞县官记
    试析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立法模式
    试析代孕的刑法规制
    试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公证的法理分析及…
    试析房屋买卖居间合同中居间人报酬请求权的…
    试析背景音乐收费对利益平衡的促进与影响
    试析民事执行中“软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试析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试析探索现行内部监督体系下如何构建检察机…
    试析行政执法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
    试析新刑事诉讼法有关证人出庭新规定的应对…
    试析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与应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