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东尼·吉登斯以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对与现代性相关联的制度变革进行阐释。而信任关系作为吉登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其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正是基于此,本文对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进行浅析,总结和梳理了吉登斯现代社会信任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论文关键词 吉登斯 现代性 信任
现代性思想是当今社会各界所共同研究的一个具有全球性的重要话题。它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出现频率。作为现代性理论中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而信任关系在现代性思想中则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对吉登斯信任观点的掌握和理论框架的梳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结合体。随着时代的不断转变,各类学术术语多得让人目眩。它们的出现也明显的与一种新的社会体系相关联,因此通常是在已有的术语前加上“后”字组成。这些术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来表明,这个社会即将终结之前所处的先前状态。而吉登斯认为,在世纪即将终结时,我们不是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要进入“盛期现代性”的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在这个时期,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化和普通化。于是,关于现代性,吉登斯将其表述为“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未露。”豍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分析,是建立在非连续的历史观和多元制度上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一种较为宏大的分析。
(一)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
非连续的历史观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以某些“断裂”为标志的,根本不存在一条平滑的发展曲线。吉登斯主张的历史观思想是具有非连续性的,强调现代社会不是按照某一规律逐渐产生形成的,而是一种与之前各类传统社会有着巨大差异的新型社会。现代性社会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是断裂的。这种断裂就是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也是现代性的基本特性。它意指现代社会在社会制度及其形式上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断裂并不是完全割裂现代与传统,只是强调现代性与传统的差异。吉登斯认为洞悉现代性的关键在于分析和理解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性,其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也并非否认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具有历史规律可循的。
(二)多元的制度性维度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独特理论。“多元制度分析”是吉登斯对现代社会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在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更注重的是“一元制度分析”,认为符合现代社会本质特点的决定性动力是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某一种制度因素。正是这种因素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变化。但是,吉登斯并不认同这种观念。他指出:多种相互联系又互不相同、不可化约的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现代性社会的转型,所以现代性具有多种制度特征,并且也不能说哪种特征是根本的,哪种特征是派生的。具体说来,现代性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性特征,即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一是资本主义。相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关注,他更倾向于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企业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形式豎;二是工业主义。工业主义的制度性维度是对现代社会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描述。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现代机器生产为主导,并伴随着大量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生产过程。三是监控。吉登斯认为:“权力是实现某种结果的能力”权力存在于一定的支配结构当中,并且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得以实施,这种媒介就是“资源”,即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四是军事力量。吉登斯指出军事力量是影响现代性发展的独立变量之一,即民族国家在自己的疆域内垄断军事暴力手段,这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形态,而此前传统社会的文明形式没有做到。
二、由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到现代社会的信任关系
所谓信任指的是信任指的是相互承诺及其合理期待,它所标识的不只是个体间私人交往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共生共在的存在范型。豏信任关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维系的条件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改变。
(一)传统社会信任关系的维系
在传统社会,信任关系的维系是以地域性的生存条件和风险交织在一起为基础建立的。这种传统的地域性信任关系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四种关系之上:一是建立在亲缘的关系上。在传统社会中,亲缘关系一直充当着人类信任关系的媒介,长久以来为人类构建起亲密而稳固的关系网络。二是建立在地域性社区上。在传统社会,具有地域性的社区通常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人们在这种时间上高度凝固、空间上低度延伸的居住地域中建立和维系各类社会关系。三是建立在宗教式的世界观上。宗教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它不仅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最终的解释,而且还使人们的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安全和抚慰的感觉,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树立起神圣化的壮丽和辉煌。豐四是建立在传统习俗上。信任关系是建立在传统社会习俗的基础上。传统习俗将历史事件、当下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串连起来,为人们所遵从和践行,从而成为人们建立和维系信任关系赖以生存的源泉。
(二)现代社会信任关系的转变
随着社会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人们对地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弱,使信任关系也随之逐渐由“地域性”转变成为“脱域性”。这种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豑在各种脱域制度将地区化的实践与全球化的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组织着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人们在这种生活中,建立起和维系着信任关系。吉登斯称这种具有现代性的信任是“所有的脱域机制都与再嵌入之行动的情境发生互动,它要么维护损害这些情境;非当面承诺也以与此相似的两种可能的方式与情境发生关联。”
具有现代性的信任关系与传统的信任关系相比,一是将传统的亲缘关系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关系,即:“一种随时可以中断的社会关系,只有当它能够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充分的心理回报的时候,这种关系才能得以维持”豓;二是摆脱了地理因素的束缚,由具有“地域性”的信任关系转变为具有“脱域性”的信任关系;三是将人们从对自然生命的信任转变为对抽象符号和科学技术的信任。
三、现代性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现代性的信任关系是以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转瞬即逝的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关系,而另一种是由本体性安全所产生的信任关系。
(一)由相对短暂的互动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关系
在现代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我们随处可见,即许多人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与陌生人打交道上。这种互动形式的交往方式被称为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这种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又分成两类情况:
一类是构成日常生活的、种种彼此相遇的,是被霍夫曼称之为“世俗的不经意”的情况。这种现象要求显示这种不经意的人具有复杂而高度熟练的自我管理能力。豔如在街道上,从两人目光相遇到擦肩而过。它是表示被称之为礼貌的疏远的刻意控制,双方彼此短短的一瞥表示承认对方不仅是一个主体行动者,而且也可能会彼此相识。在捕捉对方目光的瞬间,伴随的是一种不带敌意的含蓄态度用吉登斯的话说“世俗的不经意是类似‘背景音乐’类的信任:它不是一种随意选择的声音,而是受到严格限定与控制的社会节奏。它具有霍夫曼所说的‘无焦点互动’的特征。”豖
另一类是因为其本身的特性中渗透了业已确立的专业知识的可信性、职业道德准则、甚至是个人的品行,从而建立起的信任。如: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空姐训练有素的随和与笑容,仍然可以打消乘客内心存在的疑虑,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由于信任的对象和原因不同,这类信任又可以被划分为两种:
一是对专家系统、专业人士掌握和操作知识的信任。其实,这种信任也是对其专业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信任。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始终保持着可以信赖的形象,使人们对这种知识和个门专业化技术滋生出一种尊重的态度。当然,专业知识和专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区别:专家由于忽视或曲解了所掌握的知识而致使错误的发生。此外,对于偶然事件而言,没有什么技术能极端精确,也没有哪门专业能够包罗万象到让偶然和厄运的因素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特别仔细地拟定并保护这种信任的标准,依托职业道德及法律为其护航。
二是对体系代理人或操作者品行的信任。与这类人士建立起来的信任通常需要对方的当面承诺。代理人或操作者需要让这种承诺明确地表现出可信任性和诚实性,并始终保持着习以为常或镇定自若的态度。拥有这种高尚职业道德准则和良好的品行的意义在于,能够减少由于对技能不够娴熟及人易犯错误所造成后果的几率,因而更容易让非专业人士对其产生信任。如医生严肃的职业道德、法官庄重的审慎、警察认真的查案、空乘亲近的笑容等,这些品行和态度都是信任关系建立的重要保证。
(二)由本体性安全所产生的信任关系
与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所产生的信任关系相对应,还有一种信任关系被称为:由本体性安全所产生的信任。所谓本体性安全是指,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豗本体性安全不仅是一种广义的安全感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这种可靠性感受不仅构成了本体性安全的基础,也构成了心理上的信任关系。吉登斯将其描述为:“‘正常的’个人在其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基本信任的‘剂量’,减弱或“磨钝”了他们的存在性敏感度。或者略微改变一下比喻的方式,他们接受了一种情感疫苗,用以对抗所有人都可能感染的本体性焦虑。”豘这种信任的建立,是在人类个体的信赖与养育的,更原始的信任基础之上。对他人是一种持久而经常性的心理需要。如:幼儿对母亲的信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