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从就业导向的视角,对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社会需求的基本价值取向(就业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并通过实例,从界定评价内容、模拟评价情境、确定评价要求、确定评价人员等几个方面对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高职 教育 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是学力(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评价的重要二级指标,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抓好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职业实践能力,即学生在未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及适应职业 发展 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能力,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从能力结构层面看,综合性表现为认知、态度、操作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从内容来看,综合性跨及专业、工种、技能的应用。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起 科学 、合理的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称之为操作或表现评价。而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理论评价,轻操作评价。现行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主要采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业)结束后通过命题设计,以论文评价及答辩形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缺少鲜明的职业性,对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很少涉及,是一种认知测验,只是判断学生对某种实践“知道”的情况,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在这种评价导向下,高职学生无法真正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造就了“能说不能做”“纸上开机器”“图上造产品”等与高职学生应有就业能力不相适应的毕业生。
2.重终结评价,轻形成评价。现有高职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一般是在课程结束时,通过一次性笔试和操作 考试 进行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由于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需要在形成过程中不断纠正偏差、反复感悟来完成,一次考试无法准确地判定出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形成性技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训练和评价,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此种评价方式注重在这些技能形成过程中及时评价,及时针对学生的偏差和问题采取弥补措施,克服技能一旦形成很难纠正的弊端。
3、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倾向。现有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学校,虽然可方便学校管理,但由于评价维度比较单一,评价内容难于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很难契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德国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是由学校、行业协会、 企业 及学生等共同组织进行。这些不同的参与对象代表着各自不同利益的特定集团,具有不同的价值倾向和需求,对学生评价标准也有各自的角度,构成了一个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开放体系。特别是引入了企业参与,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4.重单项评价,轻综合评价。现有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将课程成绩和操作技能等成绩分开,是单项评价,缺少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而综合职业能力正是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核心所在。缺少核心就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运用知识、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模式研究
(一)理论依据
评价模式可 参考 的理论主要有:
1.cipp评价模式。这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主要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核心思想是评价为决策服务。
2.消费者导向(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这在本质上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评价。
3.目标评价模式。美国 现代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实际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4.项目(任务)教学法和表现性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产情境中解决问题、创作产品、完成作业过程和结果的表现来评价学生。
5.情境测验。预先设置一种情境,观察被试者在此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从而判定其人格。
(二)基本定位
社会需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基本出发点,社会对学生需求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体现在学生就业能力上,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直接取决于职业实践能力。通过对学生导向性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围绕就业需要提高知识、技能及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情感、意志、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内在的价值需求。
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应定位于书面知识测验和实际情境下真实操作之间,是一种项目(任务)评价。与书面知识测验相比,实践能力评价更重视实际的情境,重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际职业情境中的操作相比,实践能力评价又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模拟或简化的操作实践。
(三)评价实施
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应依据不同职业(工种)对能力要求的特性,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过程(如工具、设备、方法选用,操作动作正确与否等),又关注成果(制造合格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二者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在学生技能学习早期阶段,应更重视过程和程序的正确性,后期则应重视成果的质量。下面以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训教学考核为例,简要阐述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要点。
1.界定评价内容。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得出对机械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为设计能力、任务及工艺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装配维修能力、领导协调能力,上述内容界定了机械专业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2.模拟评价情境。职业实践能力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最好在 企业 实地进行。但由于条件限制,一般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重要的是实际生产条件的模拟。因此,评价场所应包括机加工车问、cad制图室、测绘测量室等,这些都应以实际生产应用方式布置和配置,以最大的可能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生产情境。
3.确定评价要求。依据评价内容和情境,确定评价任务要求。为使评价条件尽可能保持统一,应尽量列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明确完成任务(项目)的质量要求、条件、操作基准(加工时问、质量要求、工艺编制合理性、合理使用材料、操作准确规范、安全操作等)。评价要求(指标)最好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或把关。
4.确定评价人员。参与考核评价人员最好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教师(最好是“双师型”)等方面组成,也可请部分学生参加。
5.实际案例。评价对象: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学生。评价项目(任务):手动平口钳制作。评价形式: 论文 、答辩、产品制作设备与材料:普通车、铣、刨、磨床,数控车、铣床等,各种工量具。(1)任务评价总体结构。包括测绘制图、机械加工制造、面试答辩论文或技术分析报告撰写。考核课题——手动平口钳是一种机械综合机构设备,它既是考核课题,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它的加工制作包含了测绘制图、车、刨、铣、磨等加工,还涉及金属热处理、钳工刮、钻、攻、锉、测量、装配等众多机械加工内容,同时通过装配图设计、论文撰写,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专业设计能力。学生考核过程是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性应用过程,既是考核评价过程,又是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2)机械加工制造操作评价项目包括零件加工、部件装配、总装配。(3)注意问题。一是评价标准尽量统一规范。由于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可能采取不同的加工程序和方法手段,可利用不同的工具设备,因此,必然会遇到评价标准怎样相对统一和规范问题。把握的原则是:加工方法和手段可根据高效低耗原则进行定性评价,但对产品质量必须是标准化的定量评价;二是所提供的材料、工具、设备应当一致,这样的评价才有可比性;三是由于评价持续时问较长,应尽力保持评价环境因素的一致性,保持设备完好率和精度,提高评价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四是注意机器设备的差异所产生的评价误差。评价者应对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预测试,掌握不同机器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误差,在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时予以考虑,使评价尽可能公正客观;五是尽量争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支持,将考核评价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通过考评的学生能同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评价的含金量。
当然,此种评价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如合适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子项目等比较困难;实施评价的时问较长,观察、记录、判断都存在一定误差等。
(四)模式特点
1.评价目的的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需要为依据,更重视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 发展 能力。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向就业需要发展,实践课程教学向实用性的项目教学发展。
2.评价项目的特殊性。由于项目是以完成一项实际产品加工任务来设置的,评价项目具有真实性;学生完成项目,必须运用测绘、制图、工艺、加工等若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具有能力评价的综合性;由于任务没有规定加工方法、程序和手段,学生要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因此,项目完成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评价结论的综合性。此种评价的结论,既有结果性结论(产品属优质品、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定论),又有过程性结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制图能力等各种技能成绩和部件加工精度成绩):既有硬性结论(加工方式、工艺的正确性).又有软性结论(操作规范、安全、团结、协作、创新等),综合评价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使评价更全面,更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