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新闻英语标题的语用分析,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新闻标题翻译,从继承、替代、转化和重构四种翻译策略着手,以新闻标题翻译的文化信息等效为追求,对强化语境和语用交际效果进行了应用性研究。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用分析 新闻英语标题
英语新闻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文字符号的转化中保持“新闻标题”的文化信息等值。要避免翻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就需要译文既能够保持原语的新闻信息和文化隐喻,又符合中国读者的新闻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这样才会实现引起读者兴趣与关注的新闻报道初衷。然而,英语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殊、文化背景比较复杂、新闻编辑习惯和报道风格迥异,大大增添了新闻标题的翻译难度。
语用学是在言语交际的总框架中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本文尝试运用其中的关联理论指导新闻英语标题翻译,寻求语用等效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对实现原语作者的意图和再现原文的新闻报道特质,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一、新闻英语标题的语用分析
要想既达意又传神地翻译出英语新闻标题,需要从语言知识层面和文化认知层面分别对新闻英语标题进行语用分析。
1.新闻标题的语言应用原则
语用语言学强调在正确使用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实现一定语境下的某一交际功能。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为了尽量吸引读者、节省篇幅,新闻标题一般要简短易懂、生动形象。因此,按照下面的原则,英语新闻标题在措辞和语法上具有区别于普通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1)化繁为简的原则。新闻写作风格首先体现在倾向使用新闻体词汇,避免长词、难词和意义狭窄的词汇,如alter代替modify,axe代替reduce,talks代替communication;此外,为了在标题的有限篇幅内浓缩较多的新闻信息,省略和缩略现象普遍。如ad,agro, expo,lab,smog,nato等。
(2)鲜活生动的原则。为了让新闻标题标新立异、吸引读者,编辑往往使用文化隐喻、新语新义、双关语等多种新闻写作手法。如地名的拟人化,talks on africa at no. 10(“唐宁街10号”指代英国政府);如创造新词,newbie(网络菜鸟),moonwalk(太空步),hotkey(快捷键),sit-in(静坐示威),lohas(乐活族),cover-up(掩盖的秘密),shapeup(改组)等等。这些词都是在报刊中首次出现进而流行起来并最终被收入词典。
2.新闻标题的文化缺省现象
语用学研究指向在不同语境中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也就是说,理解言语形式上的“字面意义”还不够,话语表达往往在特定语境中希望传达给听众“弦外之音”。为了大大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新闻英语的语言表达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层次话语意义和特定语境;在新闻标题中尤其明显,由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所带来的暗含语义很多,经常让非英语母语的读者不知所云。新闻标题受“言简意赅”原则的限制,又是写给母语人士看的,自然避免不了这种文化缺省的现象。
“文化缺省(culture default)”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新闻标题中“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成分所表达的文化隐喻。缺省部分虽然没有在话语中明说,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新闻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由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来填补。
例1:american’s 2011: the year of catch 22(zero hedge)
2011年让美国人遭遇进退两难
“catch 22”出自joseph heller的二战小说以及后来改拍的著名电影《第22条军规》。此后,这个词在英语中像征人们处在一种荒谬的两难之中。
例2:britannia rues the waves(the listener)
英国航运业风光不再
英国人都熟悉《海军军歌》,其中一句歌词是“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意思是说大不列颠统治海洋,这句话透着独占世界航运业头把交椅的豪气。该篇报道标题采用了
仿拟修辞法,用发音相似而意义完全不同的“rues(悲悼)”取代“rules”,暗喻英国海运业今昔落差巨大,其谐音和讽刺的语义效果很强。
例3:no bill, no bell(the times)
美以首脑会谈不欢而散
该新闻标题咋一看完全不明就里。在谈论政治话题时,美国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足以让他们知道bill是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昵称,bell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昵称。此标题的幽默和怪谈吊足了原语读者胃口。
上述三个例子,都是原语新闻作者面对意向读者(即英语母语读者)的文化缺省现象。这些标题的可读性、趣味性等新闻效果突出,但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读者来说,其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都与原语读者相去甚远,必然要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二、关联理论的内容与原则
语用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话语意义。基于认知语用角度,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是法、英学者d. sperber和d. wilson在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所提出来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联原则,即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就是原语和译语的语句之间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正如陈文伯在《译艺》中指出的,不讲什么翻译标准,好译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文的文字表达可以与原文各行其道,既考虑原文形式又考虑译文特点,译文地道而不违原意。
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和交际能力,依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暗含语境。
一方面,“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文应尽量向原文趋同,提高译文的信息等值效果。另一方面,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即语用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以明确和可接受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同时,译者应该尽可能通过各种恰当的翻译方法,为译文读者建立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也就是能够识别原语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偿,为读者构建可认知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
四、关联理论在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应用
按照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新闻英语标题的译者需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以适应意向读者认知能力的方式再现出来。这就需要至少兼顾三个标准:一是,准确理解标题,尽量保留原文风格;二是,在不曲解原意的前提下按照意向读者的新闻表达习惯来翻译,以增强译文可读性;三是,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合理恰当地转化字面意义,以提高译文的交际性。
基于上述讨论,在新闻英语标题翻译时,可参考以下策略:
1.继承(representation)。当原语与译语在语言表达和语义内涵上比较接近时,采用该策略不仅保留了原语交际中的最大关联,还可以使原文的外来信息或艺术境界得以延续。
例4:farm price marathon opens in brussels(the times)
马拉松式的农产品价格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
马拉松赛是世界上最漫长的竞技体育耐力比赛,使用比喻手法借以说明布鲁塞尔农产品价格会议之艰难,立即使译语读者获得认知的最大关联。
例5:the sun sets for last tim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太阳》最后一次升起
这是一则关于香港英文版《太阳报》停刊的消息,编辑巧妙利用了双关语,其交际关联性十分典型,而这个比喻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因此直接翻译过来,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艺术境界。
2.替代(replacement)。当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征象不同,但原语和译语的修辞风格相似时,可以使用译语文化中可交际的征象来替代。
例6:stake, shares and digestible poison pills(the economist)
利益,股份与苦口良药
这篇报道涉及日本企业中经理与董事在经营决策上的矛盾,但这种制衡关系有利于管理,因此作者将此比喻为“可消化的毒药”,但中国的对等文化征象却是“良药苦口”。按照中国的认知符号来翻译原文,能够大大增加译文的交际效果。
例7:little pitchers big ears(focus)
人小志气大
原文来自于美国俚语“little pitchers have big/long ears”,字面意思是小水罐上有个大耳朵把手,常被成年人用来警惕自己在小孩子面前的言论,可以等同于中国人常说的“人小鬼大”。这是一篇关于小孩子有志向为未来做好准备的报道,因此用中国习惯的表达方式“人小志气大”来替代原语中的文化隐喻。
3.转换(reproduction)。当原语中文化缺省部分无法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对应时,可以采用转换策略,只要新闻标题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内涵达意即可。
例8:why paula jones should wait?(usa today)
审判为何推迟
原文中人物paula jones(保拉·琼斯)当年控告总统克林顿性骚扰而在美国尽人皆知。但中国人大都没听说过。这种缺省现象只能通过解释来直接说出原语中的新闻信息,才能形成交际关联。因此,根据报道内容,意译为“审判为何推迟”。
例9:the learning curve(reader’s digest)
吃一堑,长一智
这是一篇新闻特写的题目。字面意思是“学习曲线”,源自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商特博士在总结飞机制造经验而得出了学习曲线规律,后来人们应用统计图的方法作这条线,为了知道学习进程中的现象和进步快慢之间的关系。原文报道是关于前总统克林顿从以前一连串的破产计划中找到了成功秘诀,即“从小事做起”。标题的文化隐喻和中文中的“吃一堑,长一智”有异曲同工之妙。
4.重构(reconstruction)。当原语中文化缺省部分弃之可惜,但又可以通过多种翻译技巧加以化解误会、强调异域文化、再现语义关联等处理时,通过翻译补偿来适当增加一点认知上的心理努力,反而会提高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效果。此时通常要用到文化过滤法、文化诠释法等翻译技巧。
例10:bridge over an infamous wall(the times)
挡不住的柏林墙
原文标题直译是“跨越一座臭名昭著的墙”,容易引起译文读者的误会,让原文作者的语义关联意图失败。文章反映了东西德人民相互往来的愿望,而中国人又比较熟悉“柏林墙”的提法,这样根据报道内容译为“挡不住的柏林墙”可化解交际误会,再现语义关联。
例11:after the booms everything gloom(usa today)
繁荣不在,萧条即来
标题中的“boom”和“gloom”构成尾韵(rhyme),而汉语译文通过“再”和“来”,也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巧妙构思,进一步强化了语义关联。
例12:traders, dealers and survivors(the times)
巴林:扩大贸易,特色经营,求得生存
原文标题不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直译出来会产生交际障碍。这是一篇记者对巴林官员就经济决策的访谈,标题取自该官员的原话。如果按照中国的动宾式并列词组翻译,就会大大提高标题的语义关联。
五、结语
对新闻英语标题翻译来说,要求在新闻报道风格、语言表达形式方面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让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信息等值。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这一翻译实践,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寻找语用交际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强化语境效果,提高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何兆熊.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j].外国语,2002,(6).
[5]陈文伯.译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6]王冶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