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
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的总体构架更加完整、科学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它的实施建议也更有了可操作性。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指向,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的语言教学的教学观念,一旦先进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只有将教学思想,教学技能与方法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以下笔者就内容标准所要求的方面来探求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以便与各位同行商酌。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指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人的语言能力首先是从发展语言技能开始的,特别是听说技能,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必须先发展听说技能,然后是读写技能,因为听、说、读、写、作为语言实践的不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在语言交际中处于首要地位,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WWW.11665.COM 。
笔者经过长达10年的实践证明,语言教学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脱离语境的词语,学习他们很难理解的语法知识,这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的。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面,传统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象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中学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近10年来,我们镇四所初中没进一个英语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简陋。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仅凭一张嘴,还有所谓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上课,英语基本功都没过关更不用说是教出的学生了。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阶段才猛然醒悟,原来自己的英语根本不能够算是英语。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开口说那是很困难的,让人懂那更是难事。如果说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上了大学不敢开口讲话那是正常的,那么下面的事例则就不能算是正常的了。曾有报纸报道过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基比尔先生在上海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演讲后,三个学生分别用英语提问,而基比尔先生却“一脸茫然”无法听懂。最后,主持人不得不要求学生用中文提问,让他的随从翻译。另外,英语教学界也有同样的看法。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回答外籍老师的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这样简单的问题,原因是他不知道 “稀饭和馒头”用英语怎么说。这些事例虽然表面上反映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低下,但实质上这种现状与中学英语教育不无关系。
因此,口语教学应从中小学开始认真抓起,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听说技能的训练,加强师资力量,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口语测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读写方面也要加强指导,在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要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逐词逐句的分析课文,力求弄懂文章中每句话和每个语法点的含义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也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使学生具有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要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必须在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和扩大词汇量上下工夫,而对于目前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阅读量不足和阅读题材单调等问题则需要开展应用泛读教学的实践加以改进,同时精泛并举,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写作方面,在正确的拼写、运用纯正的英语作文,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至关重要,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达清楚,应该具有思想内涵和文化积淀在里面。
2)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现代语言教学改革研究发现,语言知识不只是语音、词汇、语法的总和,还应包括语言功能和话题,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形式)是在一定的话题中得以体现的,只有当人们既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又具有语言功能和话题的知识时,才能得体有效地运用语言。我校申请的市级课题《说英语、话家乡》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foreignlanguage/xsyy/135412.shtml]...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