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罗海达 意象 墓穴 爱 男权
摘 要:德罗海达是男人的墓穴和女人的丧夫失爱之地。作者创造这一意象,揭示了对爱的追求是人类隐藏的生命本质,同时对当时的男权文化进行了控诉,还表达了对欧洲文明的向往。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于19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荆棘鸟》,一问世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先后被改编拍成电影、电视剧,魅力经久不衰。小说中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尤其是第二代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那离经叛道、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尤为动人心扉,从而让这部著作得以流芳百世。
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爱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在德罗海达牧场发生的:在这里,年少单纯的梅吉和才华横溢的拉尔夫神父得以相识并互相爱上了对方;也是在这里,年迈的拉尔夫神父怀着一颗忏悔之心死在情人梅吉的怀里。纵观整部小说,故事主要都是在这个牧场进行的,所以对德罗海达意象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小说主题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男人的墓穴
考琳·麦卡洛笔下的德罗海达对男人来说是一个噩梦,他们或是早丧,或是劳累终生而终身未娶,远离了爱情的甜蜜和生活的幸福,具有健全人格和和谐生活的男性在这儿是缺失的。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克利里家族的玛丽·卡森是第一个充当德罗海达女主人的,但原因是这儿的原主人,她丈夫迈克尔·卡森在她中年时不幸去世。这拉开了男人死亡的序幕,紧接着她唯一的儿子也不幸夭折。两个至亲男性的离去让她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女人,所以她在65岁感到寿终之日将近时,一封信把弟弟帕迪一家人召至身边。克利里家三代人的故事在这儿得以上演。
帕迪带着一家人在德罗海达牧场定居下来、辛勤劳作。一个干旱的冬季,屋子里冷得结了冰,孩子们指头上都长了冻疮,嘴唇开裂,脚跟和小腿流血,小哈尔抵不过这恶劣的气候,生病咳嗽,紧接着病情直转而下,半夜死在姐姐梅吉的怀里。帕迪本人也一样,死于德罗海达庄园恶劣的气候之下。一场大风暴平地而起后,天空中满是漫天乱闪的蓝色闪电,击中了一棵枯树,烧起来了,大火在旋风中迅速席卷开来。帕迪来不及逃脱,活活烧死在一片火海之中。悲剧还未结束,当儿子斯图尔特前来寻找父亲时,被一头公野猪断送了性命。
梅吉从拉尔夫神父那儿偷来的爱情结晶——儿子戴恩,因救人而献身后,梅吉坚持把他安葬在德罗海达,父亲拉尔夫神父在给他做完弥撒后,后悔莫及,禁不住灵魂的拷问,在忏悔中死在梅吉的怀里。
以上这些都是在德罗海达失去生命的男性。那剩下来的是怎么样的呢?长子弗兰克由于个子矮小所以特别想出人头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展现了自己的拳击天赋而被人赏识,从而离开德罗海达去追逐梦想,却因一起谋杀命案在监狱里葬送了梦想,最终年老出狱之时不得不孑然一身返回德罗海达。鲍勃、休吉、杰克、詹斯、帕西五人将一生的精力献给了土地,他们和弗兰克有一个共同点:远离女人、终身未娶。这多多少少有些不可思议——德罗海达变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德罗海达是男人的墓穴,不是生命的死亡,便是情欲的死亡,所以克利里家唯一的幸存孙辈是一个女孩朱丝婷。
二、女人的丧夫失爱之地
德罗海达由于是男人的墓穴,自然就是女人的丧夫失爱之地。先是玛丽·卡森中年丧夫,又不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从此她开始了孀居生活,整整33年后,她认识了拉尔夫神父并爱上了他,在她临死之前,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拉尔夫神父给她情人般的一吻,可遭到他的拒绝,因为他根本就不喜欢她,只想利用她的德罗海达和钱财作为晋身之阶。所以对玛丽·卡森来说,由于丧夫失爱,她孤独了一生。她的情敌梅吉也一样,先是失去了小哈尔,无比伤心,因为“哈尔在所有的孩子中是和她最亲的一个,她就是他的母亲”。最让她忍受一生锥痛的是情人拉尔夫,由于权欲和野心,在一千三百万英镑和梅吉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弃她而去,最后飞黄腾达至梵蒂冈的红衣大主教。这让梅吉受尽相思之苦和爱情的折磨,虽然她想尽办法从他那儿偷到了爱情的结晶——儿子戴恩,但戴恩却不幸身亡,拉尔夫神父无法忍受打击,在忏悔中死在她怀里。梅吉和姑妈玛丽·卡森的命运一样可悲。
梅吉的妈妈菲奥娜的命运也是如此。先是儿子小哈尔被寒冷的冬季夺去幼小的生命,然后丈夫帕迪被活活烧死,之后爱子斯图尔特也不幸身亡,这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除了弗兰克之外,他就是她暗中钟爱的新对象,“因为在她所有的孩子中只有斯图尔特像她”。在德罗海达,她的感情寄托弗兰克离家出走后,她就一直郁郁不乐,如今第二个感情寄托又离她而去,真是祸不单行。
克利里家唯一的孙辈是朱丝婷,她自小无比疼爱弟弟戴恩,就像当年梅吉爱小哈尔一样,把自己当作他的母亲。但戴恩却不幸去世,最后埋葬于德罗海达,她闻讯后悲痛欲绝,无比自责,曾一度关上爱的心门,与情人雷纳不再见面。
纵观克利里家祖孙三代的女性,她们都失去了至亲至爱,所以说德罗海达不仅是男人的墓穴,也是女人之爱的尽头。
三、对德罗海达意象的思考
德罗海达是男人的墓穴和女人丧夫失爱之地,作者考琳·麦卡洛缘何要创造出这一意象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分析这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死亡是艺术永恒的母题,而“艺术从生存的本真境况出发,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昭示出来”。在德罗海达,克利里家祖孙三代唯一的孙辈是一个女孩,那在这些男人身上所体现的死亡意识便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旨意。帕迪身处一片火海之中即将丧生时,不停尖叫,但叫的不是上帝的名字,“那可怕的声声惨叫都是在呼喊着他妻子的名字”。他儿子斯图尔特被公野猪獠牙刺中就要命丧之际,没有做别的,而是在想“妈,妈!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妈!”他们均是天主教徒,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均没想起那个万能的上帝来救自己,而是念念不忘一个女人——菲奥娜。这正是作者考琳·麦卡洛想要揭示的:男人离不开女人,男人最后的心灵归宿正是女人。这在弗兰克、鲍勃等其他六兄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弗兰克终身未娶,只爱妈妈菲奥娜一人,为了她他不惜和父亲帕迪闹翻脸,最后离家出走。鲍勃等人虽终身未亲近过任何女人,但“他们是一个心眼关心妈妈的”。
不仅他们如此,就连上帝的代表拉尔夫神父,弥留之际也是躺在情人梅吉的怀里完成他的忏悔过程,婴儿一般地需要女人的呵护,正如小哈尔当年死在梅吉的怀里一样。这对上帝和宗教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嘲讽。考琳·麦卡洛通过写作揭露了宗教的虚伪,肯定了人性,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揭示出来——爱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但这种爱在德罗海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考琳·麦卡洛创造德罗海达这一意象就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控诉。“除了受过高等教育、极有地位的女人而外,所有澳大利亚的女人都受过这种熏陶,认为她们多多少少算是她们男人的一项财产。”这样的男权文化对妇女的束缚很大,所以作者创造了玛丽·卡森这个女性形象来对此进行反抗,她中年丧夫丧子,男性的缺席使她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自由的空间,在德罗海达大行女主人之权。为了避免由于婚姻而成为男人的一项财产,她“发誓弃绝肉欲,宁愿舞权弄势”。这样的女性形象对女性解放而言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之后帕迪的意外去世使菲奥娜成了德罗海达的主人,女主人公梅吉也是由于没有男人的支配而在这儿获得自由之身。作者这样的安排便创造了一个女人的自由天堂,但前提是她们的男人要么死去,要么离去,所以德罗海达成了男人的墓穴。弗兰克、鲍勃等六兄弟终身未娶,这也正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在德罗海达拒绝出现男权文化背景的婚姻,从而避免男人支配女人的现象。克利里家唯一的孙辈是一个女孩朱丝婷,她不仅充分享有自由,还远离家乡,在英国演艺事业取得了成功,并获得德国内阁部门雷纳的真正爱情,成为克利里家祖孙三代中唯一一个以幸福美满收场的女性。
作者考琳·麦卡洛通过创造德罗海达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欧洲文明的向往,朱丝婷就是在这种文明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而澳大利亚是由英国的殖民地脱胎而生,文明程度远不及英国等欧洲国家。“德罗海达有了一台无线电收音机。文明进步终于随着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的广播电台来到了基兰博”,这样的文明状况造成了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有如荆棘鸟那样以悲剧收场。只有在欧洲那样拥有先进文明文化的国度里,女人获得解放,男人尊重女人,男女双方才能拥有爱、拥有幸福。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译林出版社,1998.文中有关译文均出自此处,不再另注。
[2] 王卫东,赵兰芳.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j].文艺理论,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