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外语论文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诸多实例的对比和分析,说明了非语言因素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强调了语用含义对“忠实”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境 文学翻译 《傲慢与偏见》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ome examples from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and prejudi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effect that non-linguistic context ha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ragmatic implication to faithful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ntext   literary transl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化语用学认为,影响语言符号交际运用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有社会语境与语用策略。文学翻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传达某个话语本身的准确意思,而且也要传达话语的非语言因素语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原著的忠实。
以下,我们准备通过比较和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王科一译本简称王,张玲和张杨的译本简称张),来具体分析一下非语言因素语境对文学翻译所起的作用。
一、关于原作者的背景性意图
读者要透彻理解作品中话语的含义,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话语表达,还应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动机,对作品中作者赋予人物的隐含态度等等有所了解。译者要选择目的语精确表达源语的语用含义,更需如此。
原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1)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for our girls!?nbsp;   (p.2)
中译本为:
(1a)“……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件多好的事呀!” (张, p.2)
(1b)“……真是女儿们的福气!”(王, p.1)
“fine”是个非常简单的形容词,如何译得更好,要依赖我们对作者的了解。jane austen是19世纪杰出的英国女作家,擅长通过对普通家庭错综复杂的琐事描写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叙述风格轻松又富于幽默讽刺,原作开篇第一句就显示了全书的基调: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wife.?nbsp;(p.2)
原作者想以贝内特(bennet)这一特殊家庭为例,来讥讽时弊和证明此宣言的真理性。贝内特先生是个中等地主,和太太生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根据当时英国的法律,他们的遗产应由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科林斯(collins)继承,所以,夫妇俩都在为女儿们的婚事操心,贝内特太太更是费尽心机。她是一位俗气、势利、浅薄和神经质的女人,一听说有富有的单身男子入住邻里,就马上将之与女儿们的终身幸福挂上钩。
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后,就可以看出,王译本虽然在中文看来,离“好”的原意有点远,却更好地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贝内特太太的意图,因为译者注意到了原作者的背景性意图语境。
二、关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文字多数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些文字,译者必须在总体上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请看原作的两处例子。
(2a1) elizabeth, however, had never been blind to theimpropriety of her father's behavior as a husband. (p.209)
(2b1) she represented to him all the improprieties of lydia's general behavior.(p.204)
“impropriety”基本含义是“不得体的举止,不正当的行为”,但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看它们用在谁身上。贝内特先生是一家之主,聪明,含蓄,幽默,洒脱,又怪癖,看不起愚钝无知的妻子,常拿她开玩笑,挖苦她,使她在孩子们面前很没面子。聪明又具有极强观察力的伊丽莎白早已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因此第一句被译成了这样:
(2a2)不过,伊丽莎白并不是看不出父亲这方面的缺德。(王,p.162)
而丽迪雅虚荣心强,无知,轻浮,16岁就和民兵自卫团的军官私奔,给家人带来极大的耻辱,所以,第二句被同一译者译为:
(2b2)她把丽迪雅日常行为举止失检的地方,都告诉了父亲。(王,p.158)
可见,王译本在处理同一语词的不同译法时,已注意到了角色性格语境对翻译的作用。另外的一例,倒是张译注重了性格背景,更好地保存了原文的修辞特色:
(3) mr. bennet, in equal silence, was enjoying the scene.(p.92)
(3a)班纳特先生同样没做声,站在那儿袖手旁观。(王,p.74)
(3b)本内特先生同样沉默不语,径自一旁欣赏这种情景。(张,p.97)
这里说的是,贝内特一家去内瑟菲尔德参加舞会,舞会结束后,贝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一起,在那里轮番出洋相。别人不予理睬,达西一语不发,身为丈夫的贝内特先生不以为耻,反而站在那里津津有味地enjoying the scene, 很生动地表现了他的玩世不恭和对太太的鄙视。
当然,有时候,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和分析掌握语境因素的基础上,译文也可以较灵活地增译,创作性地表达原文的语用含义,比如:
(4) ...and every dish was commended, first by him, andthen by sir william, who was now enough recovered to echowhatever his son-in-law said. (p.145)
(4a)  每一道菜都由他先来夸奖,然后由威廉爵士加以吹嘘,原来威廉爵士现在已经完全消除了惊恐,可以做他女婿的应声虫了。(王,p.114 )
(4b)  每道菜上来,首先是柯林斯先生夸奖一番,接着威廉爵士又应声夸奖一番;他现在已经大大恢复,可以同女婿一唱一和了。(张,p.152)
原文中的用词很简单,主句的动词只有一个“commend”,被动态,有两个施事者。张译本将之译为“夸奖”,并重复了一次;而王译本将之进行了意义延伸,译成“吹嘘”,不仅的译法,王译创造的“应声虫”形象, 维妙维肖地描画出威廉爵士对其女婿(科林斯)和凯瑟琳女士百般阿谀奉承的嘴脸,同时也暗示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厌恶,显然是更好地体现了原文作者用词的语用含义。
三、关于人物的人际角色关系
译小说对话时,目的语语气语调的选择非常微妙,很难把握,这需要译者体味原作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原作者善于运用对话技巧,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性格差异,比如:
(5) i have never desired your good opinion, and youhave certainly bestowed it most unwillingly. (p.169)
(5a) 我从来不稀罕你的抬举,何况你抬举我也十分勉强。(王,p.132)
(5b) 我从来没有期望得到你的美意,而且你刚才表达这番意思,也完全不是出于心甘情愿。(张,p. 176)
这是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第一次求爱时对他说的话。达西是一位具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单身男子,家产富裕,看不起别人,常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傲慢和优越感。他万万没想到,伊丽沙白会拒绝他的求婚。伊丽莎白的相貌并不出众,但聪敏伶俐,活泼俏皮,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自尊心。她不愿奉承人,痛恨达西在第一次舞会上对自己的傲慢无礼(拒绝请她跳舞),痛恨他破坏她姐姐简(jane)和他的朋友宾利(bingley)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她轻信了威克姆(wickham)对达西的诋毁,因而对达西产生很强的偏见,为维护自尊和打击达西的过分自信,在他面前就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少女的傲慢。基于对话双方的这种隐含的特殊关系语境,我们不难判断,王译更好地表现了伊丽莎白此时对达西的态度和说话不饶人的个性。

后来,前嫌尽释,他们俩都着了魔似地爱着对方时,伊丽莎白问达西什么时候爱上她,达西回答的那句话,译文值得商榷。
(6) “…i was in the middle before i knew that i hadbegun.”?nbsp; (p.338)
(6a)“……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王,p.259)
(6b) “……我是走到了中途,才发现我已经开始了。”  (张,p.346)
两个译本中,“i was in the middle“都被死译,令人费解。虽然,达西的回答比较婉转,略带幽默,但不懂英文的中文读者难以领会。据此时俩人的关系,完全可以将达西的回答译得更明朗化一些,笔者拟译为:
(6c) “……等我发现自己爱上你时,我实际上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笔者觉得“深陷其中”和“不能自拔”两个成语能够兼顾到“形似”和“神似”,也传达了原著的角色关系语境。
四、关于话题的背景框架
话题的背景框架也是语境因素之一,译者需要依靠它推导出原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将之充分传达给译文读者,比如:
(7)  by tea-time however the dose had been enough,and…(p.60)
(7a)不过,到吃茶的时候,这一场罪总算受完了。(王, p.49)
(7b)到喝茶的时候,这一场才算完了。(张,p.64)
“dose”的原意是“一剂(苦)药”。原文中,作者以此描述席间科林斯先生大谈特谈凯瑟琳(catherinede bourgh)对自己的恩赐,以及自己对她拍马屁奉承的绝招。作者站在贝内特先生的角度,写出了他对这一场面的内心感受—听科林斯的吹嘘犹如吃了一剂苦药那么难受。比较之下,王译注重了话题语境因素,加个“罪”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原话题框架中听话者的真实感受,反而保持了原文里幽默讽刺的语调。
话题框架对理解对话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
(8) you make me laugh, charlotte; but it is not sound.you know it is not sound, and that you would never act inthis way yourself.?nbsp; (p.19)
(8a)“你这番话妙透了,夏绿蒂。不过这种说法未必可靠 ……”  (王,p. 15)
 (8b)“你真叫我好笑,夏洛蒂。可是并不是那么回事……”(张,p.20)
伊丽莎白和夏洛蒂谈论婚前的相互了解和婚后幸福美满的关系。夏的观点是,婚姻幸福全靠机缘,即使双方在婚前就十分熟悉彼此的性情,或者性情十分相似,也不会增添他们的幸福。而且,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好还是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对这一番长篇大论,伊当然不会同意。但夏是她的好朋友,她自然不会那么不客气(如张译),况且,“好笑”的提法与后半句也对不上,构不成转折关系,因此,王译比较符合原来的话题框架背景。
五、有关社会文化时空环境小说的语言表达无一不受到社会这个大语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惯,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其重要性不亚于语言知识。原作写于1795年,描写了18世纪英国南部的乡村生活,反映出当时一些典型的社会风俗习惯,这也要译者在选词时注意参考的,比如:
(9)  "that is capital,"added her sister, and they bothlaughed heartily. (p. 31)
(9a)“那真妙极了,”她的妹妹补充了一句,于是姐妹俩都纵情大笑。(王,p.25)
(9b)“那可真绝了,”妹妹添了一句, 姐妹俩都开怀大笑起来。 (张, p.33)
宾利先生、他的姐妹和达西正在讨论简和伊丽莎白的家庭背景。贝内特家有些不体面的亲戚—姨夫在镇上当律师,舅舅在伦敦经商,这些,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尤其在南方,都被人瞧不起,而当时,只有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才对年轻人的未来和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就为这,宾利小姐耻笑她们,为她们因此而没机会嫁给有地位的男人而幸灾乐祸。对“capital”得处理,两个译本都做得很好。
有时,译者需要在注释中提供这方面的文化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个性,如:
(10)  mr. darcy bowed. (p.21)
(10a)达西先生弓了弓身。(注:按当时习俗,这是一种谦恭地表示自己某种优越性的方式。) (张,p.23)
(10b)达西先生耸了耸身子。(王,p.18)
小说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他的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张译的加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达西的“傲慢”,相比之下,王译显得毫无意义。另外,要判断下例译文孰优孰劣,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
(11) i remember the time when i liked a red coat my-self very much. (p.25)
(11a) 我记得从前有个时期,我也很喜欢“红制服”。(王,p.20)
(11b)我还记得,从前我自己也非常喜欢一个穿红大衣的。(张,p.27)
18世纪的英国军人都穿红军装,年轻女士们觉得那很神气,以与军人谈恋爱为荣。显然,原话使用了借代法,拿“红制服”代军人。所以说,相比之下,张译较好地把原文的语用含义译了出来,使读者正确地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
六、关于共享性的信息背景
交际双方共享的信息背景语境,可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和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两种,如:
(12)   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nottoo clever to be a valuable neighbour to mrs. bennet. (p. 14)
(12a) 卢卡斯太太是个很善良的女人,真是班纳特太太的一位可贵的邻居。(王,p.12)
(12b) 卢卡斯太太是个好人,并不特别机灵,这倒使她成了本纳特太太一位难得的邻居 。(张,p.15)
有关贝内特太太的个性特征,从前面作者已交代的和后来故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来看,作者和读者共享的信息是:她迟钝、势利、自私、嫉妒心强,还有喜怒无常,她决不会与比自己聪明能干的人交朋友。实际上,在嫁女儿的竞争中,这两位太太是互不相让的对手,贝内特太太只是觉得卢卡斯太太不太机灵,而且她女儿也不比自己的漂亮,在竞争中不至于构成威胁,才乐于跟她交往的。基于此,王译传达的信息远远不够, 张译则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
此外,故事情节中的人物之间也有共享信息,对译者选词造句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如:
(13)  i dare say she will; she has got over the mosttrying age.(p. 290)
(13a)“她一定会那样;她那最容易惹祸的年龄已经过去。”(王,p.223)
(13b)“我看她会的;她已经过了最尴尬的年龄期了。”(张, p. 297)
伊丽莎白与已成了自己妹夫的威克姆交谈,威厚颜无耻地问及达西小姐的近况,伊则旁敲侧击,一心想戳穿他。伊说的“the most trying age”很明显是暗指达西小姐当初差点被他诱拐,与他私奔一事。威心明肚知,却脸不红心不跳。王译表现出对人物之间微细的共享信息的注重,同时,也更好地塑造伊调皮、机智的个性和威的卑鄙嘴脸。
综上所述,非语言语境因素对文学翻译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学翻译是一种美的再创造,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当然,艺术意境的再传达,对译者而言,有相当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原作语境各因素的全面准确把握基础上,尤其是过去不太受人重视的非语言语境因素,否则,要么因吃不透语用含义而“死译”,要么因理解错误而“误译”甚至“乱译”,对翻译的高质量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2月第1 版。
2 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3 张玲、张杨译,《傲慢与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4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语境因素分析在听力测试中的应用
    浅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语境提示理论在商务翻译中词义确立的功用
    研究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论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谈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境与话语分析
    浅论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论语篇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语音知识与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论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探析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浅论语用学视角下的劳伦斯小说语言特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