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事入境接待的外语导游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给客人讲解,而这其中又以景点讲解为主。在讲解景点时,导游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时不时地对照景点的中文内容调整自己的外语输出。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技能, 长期以来视译往往被旅游界和导游英语教学所忽视。通过解读gile口译模式,探讨通过视译训练来提高导游员的讲解质量的可行性。
关键词:导游;景点;讲解;视译
1 视译——被旅游行业忽略的技能
导游员是旅游服务的直接组织者和提供者,是推动我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生力军。从事入境接待的外语导游员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给客人讲解,而这其中又以景点讲解为主。要将景点讲解得让外国游客满意,尤其是回答外国游客在景点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除了平常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往往被绝大多数旅行社和导游忽略了,这就是视译(sight translation)能力。
根据笔者自身经历和与同行交流得出的一致观点是,讲解景点时,导游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时不时地对照景点的中文介绍调整自己的外语输出,尤其是在讲解接续不上来时,在讲解自己熟悉的景点有时都如此。虽然,很多景点有英语或其他外语文字介绍,但往往翻译的错误较多,而且也太书面化。所以在景点讲解时,最重要的还是在理解中文的前提下口译出来。
2 导游景点视译的机理及模式
相对于笔译研究,口译研究在我起步较晚,作为口译的分支,视译就更难引人注目了。它融合了一点笔译和一点口译,包括阅读理解、断句、记忆、口译、阅读和口头表达的协调(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独特性给口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当的挑战。显然,导游景点视译与视译的起源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我国很多景点提供的文字资料很简略,而游客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导游在讲解时还要针对客源情况补充许多说明。据此,我们可以将导游景点视译定义为:基于景点文字介绍,加以适当补充的边阅读边口头翻译。
daniel gile (1995) 通过口译实践和观察强调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 models)。他认为能力负荷模式可以帮助译员了解口译的困难所在,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能力负荷模式是以“加工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的概念和“某些脑力活动需要较多的加工能力”的事实为理论基础的。gile提出连续传译包括两个阶段:即听取和理解信息阶段以及信息重组阶段:
第一阶段:ci (phase one) = l+m+n+c
c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
m= memory effort
n= note-taking effort
c= coordination effort
第二阶段:ci (phrase two)=rem+read+p
rem=recall from short-term memory(从短期记忆中提取并解构源语信息)
read=deciphering of the notes(读取笔记)
p=production effort
gile对同声传译的阐释为:
si=l+m+p+c
si=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gile对于视译的阐释为:
st=reading+production]
3 对gile视译模式的再解读
gile提出的视译模式是“阅读+产出”,认为视译中没有速度的要求、无需记忆,只需阅读理解后产出译语。相对于他的另外两种口译模式,笔者认为过于简略了,至少对于导游景点视译不能全面科学地概括。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导游景点视译有如下独特性:
(1)各种教科书及论文强调的主要是外语→母语的视译,而导游景点视译却刚好相反,属于母语→外语的视译。
(2)与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相比,景点视译虽然无需紧跟发言人的速度,但是为了译出语准确和连贯流畅,导游员必须对句法结构差异大的部分进行先储存(记忆)再移位的处理。
(3)导游员不能光看着文本口译,还必须时不时地与游客进行目光交流。
(4)针对不同的客源,导游员在视译时可以采取增译和省略及其他的一些翻译策略。因为旅游毕竟不同于法律纠纷,不必对字眼和细节“锱铢必较”。
因此,笔者参照gile的模式,推导出景点视译模式:
(scenic spot) st= reading+rem +coordination+reproduction (amplification/deletion);
景点视译=阅读+记忆解构+整合+产出(增译/省略)
这其中,增译和省略伴随着后三个步骤的始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4 提高导游景点视译的途径
首先是注意力训练。视译中摄入的是视觉信息,而产出的是语音信息,这两种信息的处理过程不同,相互产生的干扰比摄入和产出同是语音信息产生的干扰要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场导游员不会受到的外来干扰,在一个景点往往还有其他旅游团队,别的导游同时也在讲解,在旅游旺季时尤甚;游客的情绪也会相互传染,这些都会影响到导游。所以,导游员首先要学会积极分配注意力从而提高译语表达的质量。旅行社在培训导游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干扰的录音,逐渐提高导游的抗干扰能力。
再者是切分和整合训练。视译时要求译员尽可能按照句法结构出现的顺序最大限度地理解深层意义,并灵活地将其整合起来。英汉两种语言,虽然结构差异大,但是根据主述位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分析,还是具备了进行顺句驱动的条件的。景点的中文介绍往往长句居多,且过于书面化,汉语本来就重意合,而视译强调的是保持句子的线形结构,某种程度上对形合是有要求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实际视译操作过程中大脑的瞬间记忆量。现在的旅游行程大多安排得很紧凑,强化的断句和灵活整合技能有助于提高导游将复杂的句子“化繁为简”的能力,提高讲解效率。
导游景点视译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从整体上抓住材料的信息内容,然后找出源发语和目的语之间类型学上的不对称现象(typological asymmetries),如搭配习惯、惯用话语、句子框架等。接下来,一是寻求语义部件的近似(semantic approximation),二是寻求句法部件的调整(syntactic realization),三是寻求最佳的言语表达方式译出。整个讲解过程须体现为表达上的流畅性、连贯性和言语的可接受性,训练时的标准也应从这几方面来衡量。
5 结语
笔者就以上方法在旅行社对导游进行过培训,对新从业英语导游讲解能力的提高效果十分显著。同时,本人与几名资深导游也进行了自我训练,在家都一致认为通过视译训练同样可以提高讲解质量。当然,条件所限,这些都还只停留在经验主义的认识阶段,若全面推广尚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笔者下一步计划在旅游英语本科班学生中分两组学生,受试组按此方法训练一段时间后与受控组进行样本比对,再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是否具有差异性的结论。届时,期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批评指正,大家共同将口译的理论转化到旅游这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lambert, sylvie. 2004. shared attention during sight translation, sight interpretation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eta, xlix, 2.
[2]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