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1、引言
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也称“隐性”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然而,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相反,无论形合意合都是组句构篇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民族思维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西方人极度推崇逻辑与理性,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显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和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重意合。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根源,是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照,这种整体观照经历数千年的沉积、凝炼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形成了长于综合,善于提纲挈领,重内省和直觉领悟,因而汉语呈现简约、意义模糊的意合特征。
3、中国典籍英译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中意合到形合的翻译技巧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差异在古汉语与英语对比上更加明显。基于以上两者的差别,译者在进行古籍翻译时必须注意相应的翻译技巧。
3.1增加连接词使隐形连贯变为显性衔接
汉语作为重意的语言,很少使用关联词。而英语作为“法治”的形合语言,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使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例:
原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译1: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in a hundred battles, you will never be defeated.
译2:if you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you need not fear the result of a hundred battles.
不难发现,译1几乎是逐字译出了原文的内容,而且使用了分号割断了两部分的联系。译2使用了连词“if”交代清楚了前句是后句的条件,使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而译1的译者似乎过于追求翻译中的对等,忽略了句子之间的关联,但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刻意追求对等而忽视语言自身的特点结果只能是造成翻译腔,损害译文的质量。
3.2 替代
汉语则仅凭词序来决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及句子的意思,并无任何词形变化。而英语属屈折语,靠词形变化组句,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以及各种代词的广泛使用。
因此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上文或句中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以避免重复并连接上下文,是汉译英中常用的方法。它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以及分句性替代:
3.2.1 名词性替代
原文: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译文:thus, when the enemy is at ease be able to tire him, when well fed to starve him, when at rest to make him move.
译文中使用三个“him”代替了“enemy”。
3.2.2 动词性替代
原文: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therefore, thos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evils inherent in employing troops are equally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ous ways of doing so.
本句中用“doing so”代替了“employing troops”.
3.2.3 分句性替代
原文: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译文:if in training soldiers commands are habitually enforced, the army will be well-disciplined; if not, its discipline will be bad.
本句中的“if not”替代了“if in training soldiers commands are not habitually enforced”。
不难发现,此处所举三例的汉语讲究对仗与互文,体现了意合的特点,而译文中则使用了替代的手法使译文简洁流畅,有效地避免了重复。
3.3 确定重心,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句子结构
英语树形结构使得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必不可少,地位突出,成为英语句子中的普遍形式。汉语竹节结构形态上往往不分主次,靠语序和虚词等表达其内在意义。这种语言差异要求我们在翻译汉语句子的时候,往往要先确定其重心,将其余的部分用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结构、从句等译出,而不能平铺直叙、不分主次地依次翻译。例:
原文: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译文:in taking full account of what is advantageous, he can fulfill his responsibilities.
本句可以理解为(彼)(若)杂于利(而虑)(然)(彼之)务(则)可信也。原文是典型的汉语形合句,添加了省去的部分之后,发现前句意为“因利而虑”。在将后句处理为 “he can fulfill his responsibilities”的svo结构,确定了句子的重心后,“杂于利”在译文中分别使用了介词和从句阐明了逻辑关系。
4、结语
对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汉英互译的操作,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形”、“意”差异,既要忠于原作,又要兼顾读者,令译文取得同原文尽可能相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