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负迁移的具体体现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所占的数量大体相当,其赋予某一种颜色的内涵也大体相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其文论文联盟http://化内涵也各不相同,故而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做到‘入乡随俗’,进行得体和有效的交流”(程慧,2010:149)。因此,作为译者更要了解颜色词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从而对英汉颜色词的差异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前提。本文以英汉颜色词互译时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为例,从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因素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互译时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对颜色词的表达的认知过程,以达到在翻译时避免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的目的。 (1)what's wrong with you? you are looking green. 译文:你怎么了?脸色看起来很苍白。 在英语中,green除了表示基本的颜色之外,还可以来形容人因为生病而面带病容的状态。因此,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在看到原文的时候即会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方“面带病容”。然而,在汉语中的“绿”则并不表示病态,而常常表示生气甚至是不好的尴尬状态。如果不加转换地将该句直译为“你脸都绿了”,则会引起汉语读者的误会,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就会因错误的认知而产生文化的负迁移。相反,在汉语中病态常常用“面色苍白”来表示。译文用“脸色看起来很苍白”,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这样就避免了负迁移的发生。 (2)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译文: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在该例句中,汉语的“眼红”有嫉妒的意思,因此汉语读者在读到原话时明白它表达“嫉妒”之意。而在英语中,表示嫉妒用“green”来表示而不用“red”。因此,译文将它转换为“green with envy”就能避免英语读者的错误认知,从而避免了文化负迁移。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nched black and blue. 译文: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英语习惯用black and blue 来描述某个人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但在汉语中却用“青一块、紫一块”或“又青又紫”。为避免因文化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认知,在翻译过程应该依据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对源语表达的颜色词做出适当的调整。 (4)冯眉卿再也耐不住了,脸色发青…… 译文:feng mei -ching seemed unable to contain herself any longer,her face was pale…… 汉语中,常用“脸色发青”来表示恐惧、生气等情绪,而在英语中,表达恐惧感时则常用用to go/ turn pale ,或to be pale。因此,为避免认知上产生偏差,英文译文应该用“pale”来表示“脸色发青”,而不能仅仅为了文字上的对应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引申含义。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因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不同使得颜色词表达的内涵以及读者对它们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因为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在母语文化背景下对其引申含义的认知的结果,因此,在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翻译过程中,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因文化负迁移而引起的错误认知。 4.结语 随着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合作也日益扩大,使得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显得更加不可或缺。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差异是引起翻译时文化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忽略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不同,就会给翻译甚至是英汉文化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要想避免英汉颜色词互译过程中产生文化负迁移,对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差异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说明进行英汉互译时文化差异对认知理解的影响,为了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因文化的负迁移引起的错误认知,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两种语言文化交流时产生的障碍。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