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照应是继词汇衔接手段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语篇衔接方式。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二语当中都应用了照应这一衔接手段。其在二语中的应用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译者认清英汉互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语篇 英汉互译 应用 差异
一、 引言
衔接(cohesion)是语篇(text)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胡壮麟等,2005:179),因此,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关于语篇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定论,按照胡壮麟先生的话,语篇可以小到一个词,大到一部小说。衔接强调的是句间的不同成分在语义上的衔接,所以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文中所涉及的语篇分析材料在篇幅长短上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含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及连接(conjunction)。照应是继词汇衔接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语篇衔接方式。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照应除了使语篇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它在修辞上还有言简意赅的效果,从而避免语篇措辞的累赘感。掌握中英语篇照应衔接手段的共性和差异性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应用及其差异
1.内外照应
在英汉语篇中,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看,照应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所指对象可以在语篇当中找到参照点,另一个所指对象无法在语篇当中找到参照点,韩礼德和哈桑把前者归类为内照应(exophora),后者为外照应(endophora)。就外照应而论,受话者需要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人们的共识中识别所指对象的参照点,所以指示成分与所指对象之间没有涉及语篇衔接的问题,因此,文中所探讨的照应关系主要是内照应。内照应又可细分为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回指是指指示成分的所指对象是在语篇的上文,而下指是指指示成分的参照点在语篇的下文当中。具体的例子将在下文当中涉及到。
2.人称照应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照应分为三类: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人称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及名词性物主代词来实现照应关系的。人称还可细分为第一、二、三人称。第一、二人称的所指对象主要是发话者和受话者自己,所指对象是不言而喻的,意义非常清楚。相比之下,第三人称的所指对象是发话者和受话者以外的人,指示成分在语篇当中的参照点需要受话者进行识别才能建立二者之间的照应关系,所以在人称照应系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于回指上文的语篇成分。
从语篇衔接功能的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英语中有表示主从关系的关系代词,而汉语则没有。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汉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在对应的英语语篇中可以用关系代词来表达。例如:
(1)then they returned to the rospoli palace;but the count and the blue domino had also disappeared;the two windows,hung with yellow damask,were still occupied by the persons whom the count had invited.
——alexandre dumas:the count of nonte custom
译文:于是他们回到了罗斯波丽宫,但伯爵和那个戴蓝色半边面具的已不见了。那两个挂黄缎窗帘的窗口里还有人,他们大概是伯爵请来的客人。
——译者:王帆
例(1)通过关系代词“whom”引导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前面的“the persons”,而在对应的中文译文中,由于汉语没有关系代词,所以符合其表达习惯的手法就是用人称代词“他们”回指上文中提到的“黄缎窗帘的窗口里的人”。
3.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指的是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来确定所指对象(胡壮麟,1994:56)。在英语中主要是通过选择性的中心词、修饰语或限定词this,that,these和those(以及充当附加语的副词here,there,now,then)来实现的,在汉语中则为“这”和“那”,表示复数意义的则是“这些”和“那些”,以及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那里)。
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示照应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指示代词this和that以及汉语对应的指示词“这”和“那”的用法上。从使用频率看,this要大大低于that,而“这”则高于“那”。在英语语篇中,当出现that充当指示成分的情况时,其译成汉语的对应词通常为“这”,试看以下的例子:
(2)for a long time now eating had bored him and he never carried a lunch.he had a bottle of water in the bow of the skiff and that was all he needed for the day.
——ernest hemingway:old man and sea
译文:好久以来,吃饭使他感到厌烦,因此从来不带午饭。他在小船的船头上放着一瓶水,一整天只需要这个就够了。
——译者:段菲
例(2)中的“that”与上文的“a bottle of water”是一对照应关系,翻译成中文时,便处理成符合汉语习惯的“这”。如果换成“那”的话,整个句子读起来显得非常的拗口。
在英语语篇中,发话者可以用that指称受话者刚刚说过的话,而汉语却反其道而行,使用“这”来指代受话者所说的话。请看下例:
(3)“they lost today,”the boy told him.
——that means nothing. the great dimaggio is himself again.
译文:“他们今儿个输了,”孩子告诉他。
——这算不上什么。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恢复他的本色了。
——译者:段菲
例(3)是用“that”回指上文的“they lost today”;但是译文是用“这”回指上文的“他们今儿个输了”。
在汉语语篇中,“这”还可以回指上文提到的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英语语篇中,这种情况下则一定要用that与上文建立互相解释的照应关系。例如:
(4)he said nothing for a moment.then:“i scribbl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just had the idea while driving along; that happens a lot.”
——r.j. waller: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
译文:他一时间没说什么。然后说:“我那天在我笔记本里记下了一些话以备将来用。是在开车时临时想到的,这是常有的事。”
——译者:梅嘉
在例(4)中,用“that”回指上文提到的已经发生的事情“scribbl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而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则用“这”而不是汉语的对应词“那”指称上文的“那天在我笔记本里记下了一些话以备将来用”。根据苗兴伟先生的观点,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在表达时空距离时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英语中的this和that的指示用法则较符合时空实际的远近距离。
英语中的非选择性指示词the,它没有具体的意义,主要用作限定词和修饰语来限定名词或名词词组,用来表示所限定对象的确定性(definiteness),并以此告诉受话者其所指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或情景语境中获得。在英语中,the既可以回指,也可以下指,它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高于任何其它的指示词。在翻译(英翻中)中遇到其照应用法时,译者通常采用零式特指的手段处理原文,即重复原词的方式表达原文的意思。汉语中虽然没有定冠词,但是受话者可以从语篇的已知信息中掌握所指成分的特定性和特指性。试比较下面例子的中英文对照:
(5)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in the first forty days a boy had been with him. 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ernest hemingway:old man and sea
译文: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
——译者:段菲
例(5)中,当“old man”第二次出现时,通过其前面的定冠词the来回指上文的an old man,从而确定其在发话者和受话者认知中的确切身份。 译文中当“老人”这个词再次出现的时候,译者采用重复原词的方式翻译原文,受话者可以参照上文的已知信息来确定其特指的指示对象。
3.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以及它们的比较级(如same,similarly,differently等)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它在语篇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可以表达实体或事物的相同性、相似性、差异性或质与量的优劣等(黄国文,1988:99)。在表达方式上,汉语也可以像英语一样,主要通过一些形容词或副词(如同样的、类似的、不同的等)来表达英语中所涉及的不同种类的比较意义。
汉英两种语言在比较照应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除了可以利用词汇和句法手段表示照应关系之外,还可以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表达比较意义,而汉语只能依靠前者。例如,汉语可以通过一些比较结构来表达总体比较,常见的有“和……差不多”,“如……一样”,“像……之类的”,“……也是如此”,“不像……那样”等。例如:
(6)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鲁迅《呐喊》
译文:tonight there is no moon at all, i know that this is a bad omen.this morning when i went out cautiously,mr. zhao had a strange look in his eyes,as if he were afraid of me, as if he wanted to murder me. there were seven or eight others who discussed me in a whisper.and they were afraid of my seeing them. so, indeed, were all the people i passed.
——译者:杨宪益、戴乃迭
例(6)通过比较结构“……都是如此”使“一路上的人”的眼神和行为举止与上文提到的赵贵翁以及那七八个人的样子构成了相似关系,从而让受话者可以更形象地体会“都是如此”的具体所指意义。在对应的英语译文中,则通过副词“so”实现语篇的前后照应关系。
在表示具体比较时,由于汉语没有比较级形式,因此经常通过在形容词或副词的前后增加表示比较的修饰性词汇如“更”、“更加”、“比较”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它灵活的语法结构如“比……+形容词或副词”、“没有/不如……+形容词或副词”等方式来实现比较照应关系。试比较下面的中英版本的例子:
(7)most fishermen hated the taste.but it was no worse than getting up at the hours that they rose and it was very good against all colds and grippers and it was good for the eyes.
——ernest hemingway:old man and sea
译文:大多数渔夫不喜欢这种油的味道。但是也并不比抹黑早起更叫人难受,而且它对防治一切伤风流感都非常有效,对眼睛也有好处。
——译者:段菲
例(7)是通过形容词比较级worse来实现比较关系的,译文则通过否定的比较结构“并不比……难受”使不喜欢喝油(鲨鱼肝油)的厌恶程度与抹黑早起的痛苦形成比较照应关系。
三、结语
照应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之一,在汉、英语篇当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何恰到好处地掌握照应在中英语篇中的应用手法是能否胜任翻译工作的一个重要技能。翻译工作者既要总结其在二语当中的共性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要认清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才能在工作当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90-99.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6-62.
[5]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38.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