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是否应考虑到母语的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母语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语学习,其作用是消极的,应当予以排除。笔者认为,在外语学习中,由于母语的影响,可能出现消极转移。但是,涉及到读、写等认知语言水平时,母语的作用不可低估。木文试从语言水平的层次、语言水平的相互依存性若手,谈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能动作用。
一、语言水平的两个层次
在任何一种语言环境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个人交际能(basieinterpersonalcommunieativeskills,下称bics)。然而,在此基础上试和写等高级语言技能的发展却因人而异。有的人表现出超常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的则不然,这就是说,在这个层次上的语言水平,发展并不平衡。语言水平的这一区分,可以借罗杰·舒(rogershug,1976)的冰山图表表示出来。(见图1)
图中,水平面以上的是语言水平的外显部分,称之为基本个人交际技能。它实际土只是一种语言表现,包括语齐、书础语法及篆木的词汇。这些都在日常的个人交际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购物、着医生、会朋友等所表现的都是这种语言技能。它属于语言水平的低层次,是纯交际性的、维生的。水平面以下的则是语言水平的内蕴部分,称之为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ognitvie/academic language profieieney,下称calp);这是较为专门的、有关读写能力的语言操作。它反映人们在非语言环境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属于语言水平的高层次。bics和calp之问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它们各自的发展趋势来加以说明。(见图2)
从图2可以着出,人的认知/学术语言水平要到15岁左右才开始趋于平稳,亦即到这个时候,人才开始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并用这种能力驾驭语言和文字。而基本个人交际技能到5岁左右就已趋于平稳。5一6岁的儿童完全可以凭借所习得的语言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图2进一步说明,bics是语言水平的表层结构,calp是语言水平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与人们学业、专业成扰有着直接的联系,表层结构与此关系不大。
二、语害水平的相互依存性
既然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其语言水平都能通过冰山图表反映出它的外显和内蕴特征,那么操双语者或学一门外语者,其情形如何?著名加拿大双语研究专家卡明斯(c:mmins)在罗杰·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双重冰山假释。这一假释旨在说明语言水平的相互依存性。(见图3)
图3表明,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句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的bics相去甚远,然而观察其calp,即可发现它们有很大一部分是复合的。两种语言中,属于深层次的认知/学术语言水平互相包合,融为一体。双重冰山图表用cup(c。mmonuoderlyingprofieieney)模式表示出来,其意义就更加一目了然了。(见图4)
通常,人们认为认知/学术语言水平也是各不相干的,学法语有法语的calp,学英语有英语的c人lp,这样学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calp,结果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操双语者,第一语言阅读能力强,第二语言情形却不一样;学外语者,用母语写作有困难,用外语写作却得心应手。卡明斯根据操双语者或学外语者的实际情况,推出cup模式,该模式说明,尽管人脑接受、储存了两套语言信息,人脑驾驭语言的能力及认知思维能力是一致的,只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渠道反映出来。如果第一语言已具备了相当的认知思维能力,那么学习第二语言时,凡牵涉到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发挥时,学习者往往驾轻就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学习第二语言时,第一语言的认知水平还相当低,那么它将影响到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得花相当的力气来培养这种技能,这样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事倍功半。
三、母语基础与英语学习
语言水平的这种相互依存性,为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参考依据。现在假定l,为母语,lz为英语,那么这两种语言中有一个相通的calp存在于人脑,其中一种语言影响着另一种语言。母语基础好,英语的认知思维能力强;母语基础不好,通过学习英语,有可能反过来提高母语的认知思维能力。
不过,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一般是在能够相当熟练地运用英语之后,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英语,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打好母语基础。母语基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学生英语进步幅度的大小。专业学生,在进高等院校之前,其基本个人交际技能的发展已趋于平稳。四年的专业训练,主要在于提高认知/学术语言水平。但是,往往有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学科要求。过去,在分析学生英语水平上不去的原因时,很少考虑到母语这个因素,因为从一开始,母语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招生时,外语院校一般只重英语单科成绩,而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在决定考生是否具备进外语院校学第二语言的资格时,并没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有部分学生在进入英语正规学习时,汉语底子相当薄,认知水平相应低。这种学生,除非下大力气,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笔者曾对入校时英语单科成绩高,汉语成绩低和汉语基础好,英语属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学生作过追踪调查比较,结果发现后者的进步幅度远大于前者。尤其是在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二者的差异很大。高年级教师可能有这种体会,在阅读、翻译、写作上出类拔萃的必定是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种现象并不足为怪,比较一下非英语专业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在英语考试中的分项成绩,不难看出,文科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下面是某校88级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前,强化训练第二阶段模拟考试的阅读、写作分项成绩对照。(此次考试采用1990.1. 17日国家四级统考暴光题,教研室集体阅卷)。
该校88级11个专业,阅读、写作均值分别为22.2和5.78。理工科学生均低于这两项的平均值,而文科学生则高于全年级的平均值。其中阅读均值最高的为法律班,24.4,写作均值最高的为中文班,8.1;阅读和写作均值最低的是机制班,分别为19.2和3.6。显然,从整体上讲,法律、中文班学生的母语基础比机制班学生好,所以反映在英语的认知学术语言水平上就体现了这种优势。
第三阶段的模拟考试结果与第二阶段的相差无几。由此可见,语言中的calp确实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母语基础确实是学好英语的前提。也许人们会说,既是这样,中文系学生的英语理所当然是学得最出色的,而从历届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情形来看,却又并非如此,为什么?这里又须回到cup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积极性,有比较明确的动机,其二是学习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中文系学生现在和将来接触的主要是中国文化,他们往往认为外语用不上,所以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一般不高,投入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英语专业学生的情形却大不一样,他们主要的阻力在于汉语基础。改进这一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汉语素质。做到这一点除了把住招生关以外,在课程设置上也可做些调整,适当地增开些汉语选修课,诸如文学史、文艺理论、作品分析与欣赏、写作等,这样即可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起英语来,也就不致于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了。
综上所述,语言水平也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各语言中作为深层结构的语言水平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学好第二语言,首先得学好第一语言;要掌握外语,首先得掌握好母语,这可说是语言学习的一条规律,供广大语言学习者借鉴和参考。
主要参考书目:
cummins,j.1979.linguistienterdepondeneeandtheedueationaldevelopmentofbiingualehildron.reviofedueatio皿1researeh,49.
cummins,j.empiriealandtheorotiealunderpinnngsofbilingualedueation.journalofedueaton.
dunean,s.e,anddeavla,e。a.lo79.bilingualismandeognition:somereetfzndings.nabejourna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