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多次参评一些观摩示范性的阅读教学课,一些老师精湛的教艺、生动的语言、从容的教态以及充满激情的交流引导,的确给人以许多的思考和启迪。然而在那教师讲得如此完整、完美无懈可击的精彩课堂中,我总觉得那教学过程是不是太顺利了,心中那“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也不应该是这样,像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一场“表演课”,把学生的探索过程取代了,把学生的个体思考、质疑取代了。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为此不得不感到欠缺。而应该给孩子留下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意识。我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如下看法。
【关键词】学生 会问 敢问 善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88-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其实质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些正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创新意识中,问题意识是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阅读教学本身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二是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质疑会提问。
一、重视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可见构建心理安全区,消除学生的自卑与紧张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1.提高学生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
让学生懂得问是学习创造的起点 ,也是知识水平、智能高低的标志。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从小就爱问许多个“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让学生懂得阅读是自己同文本对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过程。
2.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消除怕问的思想包袱
教学中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设计问题的做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多鼓励多引导,即使是一些浅显幼稚的问题,也要给予认可,培养他们探求未知的信心、意志和品质,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思维活跃,敢说敢问。
3.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时用不同的形式
如随文做批注,填写“学习交流卡”,或是口头提出。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我先发给学生每个人一张“交流卡”,让大家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与疑问。我在巡视和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主要是“为什么说老人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为什么说海鸥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个问题。于是我引领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认真地阅读、思考、讨论。随着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对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写法也有很好的领悟。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问
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中提问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在理解内容、品味词句、梳理思路、领悟中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l.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对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示文章的中心、范围,有的显示体裁、人称。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可诱发学生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结果又怎样?通过质疑,带问题诵读全文,学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
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可取不同的题目。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看看能否给文章换个题目。如学了《金色的鱼钩》一课,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能否以《楷模》为题?能否以《难忘的一个人》为题?能否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
括能力。
2.引导学生针对关键语句质疑
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在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提出问题,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进行质疑:“奇异”是什么意思? “景色奇异,又是什么意思?海底的景色奇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物产丰富又表观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去文中寻找答案。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在学完一课后,启发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谋篇布局、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清理课文的篇章结构后,我们可引导学生调整、变换文章的结构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鲸》一课,是按照“鲸是最大动物—鲸的进化过程—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惯”这样的顺序安排结构的。经过老师启发有个学生问:“老师,课文如果把“鲸的种类”的内容放到“鲸的进化过程前可不可以?”他又说:“我认为先介绍鲸的种类,能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感觉,有利于对鲸的进一步介绍”。久而久之,每学一课,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进行深入的思考。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质疑。老师要启发学生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不迷信、不盲从,要深究细咀,仔细品味。对文中个别词语或标点方式试着替换,看能否找出更为精彩、准确的。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越来越想问,而且会问。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最后一句是:“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一句用的是句号,学习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就针对这个句号提出疑问:“这一句为什么不用省略号?人们当时心情那么悲痛,而且久久不肯离去,还可能有许多悲痛的事情要发生,所以,把句号换成省略号更符合当时的实际。
此外,学习课文后,还可以更换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训练,续编故事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阅读本身的需要,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问、会问、善问,在阅读的天地里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