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加味阳和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加味阳和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6例,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体征、主要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2.31%。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阳虚血瘀型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加味阳和汤;阳虚血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1]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可侵犯皮肤、关节、肾脏、浆膜等多系统、多脏器。我国患病率约为0.7%。育龄期女性多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遗传、感染、环境、性激素、药物等综合因素所致的免疫紊乱导致了本病的发生。我院采用加味阳和汤治疗sle患者2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阳虚血瘀型sle患者26例,男1例,女25例;年龄19~50岁,平均(29.5±1.2)岁;病程2~16年,中位数5.3年。患者面部暗红斑者23例,双手冻疮样皮疹者21例,口腔溃疡者20例,脱发者18例,发热者8例,关节疼痛者21例,关节肿胀者15例,肌肉疼痛者10例,雷诺现象者21例,轻度浮肿者3例,畏寒肢冷者20例,神疲乏力者18例,腰膝酸软者6例,便溏者8例,气短者2例,心烦者10例;舌质淡20例,舌质淡有瘀斑者6例,舌苔均白,脉细弱20例,脉细涩者6例;白细胞低者17例,淋巴细胞低者15例,血小板低者17例,血红蛋白低者12例,轻度尿蛋白者5例,肝功能轻度受损者6例,肾功能轻度受损者2例,免疫球蛋白高者18例,补体低者19例,红细胞沉降率快者21例,c-反应蛋白高者16例,抗核抗体阳性者22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者20例,抗sm抗体阳性者18例;瓣膜轻度关闭不全者2例,少量心包积液者3例,轻度肺间质病变者2例。肾脏轻度受累及浆膜腔积液者应用小剂量激素口服,余患者未使用激素。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 参照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2]。
中医证型诊断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sle诊断标准,入组的患者均属于狼疮轻型。
1.4 排除标准 ①内脏严重受累及严重感染者;②合并有其他免疫病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给予加味阳和汤治疗,药用熟地黄30 g、麻黄6 g、肉桂6 g、炮姜炭10 g、鹿角胶(烊化)12 g、白芥子6 g、制附子(先煎)10 g、黄芪30 g、当归10 g、赤芍12 g、地龙6 g、川芎6 g、生甘草10 g。寒邪偏胜者,加制川乌或制附子加量;湿邪偏胜者,加薏苡仁、苍术、防己;瘀证明显者,加红花、乳香、没药、威灵仙;肝肾亏虚、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川续断、仙茅等;痛在上肢者,加桂枝、桑枝、姜黄、海桐皮;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秦艽;久病不愈者,加化痰破瘀、虫类搜剔之品,选用全蝎、乌梢蛇、蜂房、蜈蚣等。所有药物均经药师鉴定符合中药药典的规定。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及海鲜类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及精神紧张,生活规律,适当锻炼。
2.2 观察指标 ①sle的症状及体征:如面部红斑,双手冻疮样皮疹,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肌肉疼痛,雷诺现象,轻度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便溏,气短,心烦,舌苔及脉象等。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尿蛋白,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心肺情况等。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治愈:治疗后主症消失,主要化验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主症好转,主要化验指标趋于正常。有效:治疗后主症有所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有所下降。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3 结 果
本组26例,经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2.31%。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2011年6月6日初诊,以双手足散在冻疮样皮疹4年为
诉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足散在冻疮样皮疹,伴疼痛,冬季易发,晨起双手指肿胀,握拳困难,活动后好转。2年半前患者面部出现蝶形红斑,伴全身多关节疼痛,双手遇冷变白变紫,双大腿伸侧肌肉酸痛,偶有口腔溃疡、头痛。于当地医院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红蛋白低,免疫球蛋白高,补体低,红细胞沉降率快;抗核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服用醋酸泼尼松、白芍总苷、胸腺肽及氯雷他定等药物,病情有所好转。后一直服用以上药物,病情时有反复。6个月前自行停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于当地医院使用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病情控制不理想。症见:双手足散在冻疮样皮疹,晨起双手指肿胀,握拳困难,活动后好转,双手遇冷变白变紫,双大腿伸侧肌肉酸痛,关节轻微疼痛,偶有口腔溃疡、头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月经量少,偶带血块,舌质淡,苔白,脉细涩。查血常规白细胞2.6×109·l-1,
血红蛋白 96 g·l-1,中性粒细胞比率30%,免疫球蛋白g 39.94 g·l-1,免疫球蛋白a 6.86 g·l-1,补体c3 0.46 g·l-1,补体c4 0.06 g·l-1,红细胞沉降率 50 mm·h-1;抗核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断为蝶疮流注,证属阳虚寒凝,经络瘀痹。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用以上处方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常规指标明显好转。上方减制附子,继续服用1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补体、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后,继续中药调理2个月,病情稳定。随访1年余未复发。 5 讨 论
sle中医称为蝶疮流注,临床亦可根据其不同症状而将其归属中医学“痹证”“温毒发斑”“蝴蝶斑”“阴阳毒”及“水肿”“心悸”等范畴。《金匮要略》所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体如被杖,咽喉痛……”与本病相似[4]。
关于sle的中医辨证分型,各医家观点各有见解,目前尚未统一,临床较常见的有热毒炽盛、阴虚内热、瘀热痹阻、风湿热痹等证型,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阳虚血瘀型红斑狼疮,其表现有双手冻疮样皮疹,雷诺现象,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腰背疼痛,遇冷加重,腰膝酸软,便溏,神疲乏力,气短,肌肉疼痛,口腔溃疡,脱发,关节肿胀,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细弱。对于sle的中医治疗,特别是有口腔溃疡、皮疹表现的患者,临床上大多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忽视了阳虚血瘀证的存在。阳虚血亏,导致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或因素体本虚、失治误治,而复感寒、湿、热等邪气,出现寒凝、血瘀、湿热、热毒等实证表现,日久又可累及心、肝、脾、肾等脏器;阳虚血瘀型sle以本虚标实为特点,以寒凝、血瘀、湿热、热毒为标,阳虚血亏为本,故治疗以温阳补血为主,兼用散寒、活血、清热、祛湿之法。
阳和汤[5]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立,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有“阳和汤”之名。
阳和汤原为治疗阴疽的外科主方[6],后世医家经反复临床实践,拓宽了其治疗范围,现广泛运用于内、外、妇、五官等科,我们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加味阳和汤治疗阳虚血瘀型sle,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6 参考文献
[1] 蒋明,张奉春.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
[2] 许德清,曾凡钦.红斑狼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65-36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4] 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09.
r> [5]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10-111.
[6] 文仲书.阳和汤应用心得[j].四川中医,2003,2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