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契诃夫小说中的庸俗主题
摘 要:契诃夫从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严肃小说创作中,“庸俗”与“庸人”是其小说创作的重点主题之一。作为最早的现代主义者,契诃夫以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感悟描绘出了现代人心灵的庸俗状态。本文通过契诃夫的“庸俗”与福楼拜的“布尔乔亚”之间的联系,以及契诃夫90年代的代表作品《姚尼奇》与《醋栗》的分析,探寻契诃夫小说中这一主题的意蕴。
  关键词:契诃夫;庸俗;麻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87-01
  一、“布尔乔亚”——庸人
  契诃夫热爱生活。他相信生活的本来面目是善的,因此他最不喜欢的便是人们不善待生活。高尔基曾经说:“契诃夫,庸俗是他的敌人。”而作为契诃夫“敌人”这份“庸俗”,似乎可以从让契诃夫深受的福楼拜作品中找到雏形。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关于福楼拜《包法力夫人》的讲稿中曾经这样讲到——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这个词指的是“庸人”,就是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德的那些人。福楼拜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从来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内涵。福楼拜的“布尔乔亚”指的是人的心灵状态,而不是经济状况。这部小说有一个著名的场面:一个勤劳的老妇人由于像牛马般卖力地为农场主干活而获得一枚奖章。评判委员会由一伙怡然自得的布尔乔亚组成,他们笑容可掬地望着老妇人。请注意,在这里,笑容满面的政客和贫穷迷信的老妇人都是“庸人”,也都是福楼拜所指的那种“布尔乔亚”。
  契诃夫所痛恨的“庸俗”,恰如福楼拜所痛恨的“布尔乔亚”,那便是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德的“庸人”们所具有的心灵状态以及生活趣味。
  二、姚尼奇与尼古拉·伊凡內奇——心灵的庸俗状态
  《姚尼奇》中,医生姚尼奇满怀希望地去拜访省城中“最有教养”的屠尔金一家,迎来的却是哭笑不得的尴尬。屠尔金夫妇吵架拌嘴总喜欢用法语,并且还爱引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台词,看似高雅,而实际上却是散发着铜臭的拜金狂。屠尔金家的女儿考契克既弹钢琴有喜欢文学,但她弹钢琴只是“胡乱敲一气”,而每当姚尼奇想同她讨论文学时,她却什么都说不出。在契诃夫看来,故作的“高雅”其实是最彻底的“庸俗”。
  小说中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姚尼奇和考契克那段尴尬的情事。姚尼奇最初被屠尔金家的假象所蒙骗,又被考契克的美貌所吸引,希望能同她结婚,结果不但求婚被拒绝,自己也被考契克无聊的恶作剧戏弄了。几年后姚尼奇再回到省城,境遇已变的考契克主动提起当初的情事,姚尼奇在发现了考契克的本质之后却生出这样的感想:“幸亏当初我没娶她。”姚尼奇本人呢?也是“庸人”一个,每天的娱乐活动只有玩“文特”纸牌,最大的兴趣是在夜晚数钞票。这个“庸人自扰”的故事在契诃夫高超技艺的编织下,把姚尼奇和屠尔金一家匮乏的精神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醋栗》通过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之口讲述了尼古拉·伊凡内奇如何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一个俗不可耐的庸人。尼古拉·伊凡内奇的蜕变是从头脑萌生了攒钱买田的念头开始的。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有一个大庄园,在庄园里在满了醋栗。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节衣缩食、四处敛财,并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终于买了一处庄园,也中满了醋栗。在醋栗结果的那天,尼古拉“笑起来,默默地瞧了一忽儿醋栗,眼泪汪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然后他拈起一个醋栗放进嘴里,露出小孩子终于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得意神情,说:多么好吃啊!”
  这一满含嘲讽的场景却让人读的悲从中来。一个人竟成为了醋栗的奴隶,一生为其而辛劳,到头来不但不感到可悲,反而觉得这是一生中最大的满足于幸福,这种不自知的庸俗是最大的悲哀。这庸俗的幸福感,把人变得连野兽都不如。
  《醋栗》中更为发人深省的话语来自伊凡·伊凡内奇满怀悲愤的感叹:“这样的世道分明是必要的;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逍遥自在,仅仅是因为不幸的人沉默地背负着他们的重担,而缺了这样的沉默,一些人想要幸福就办不到。这是普遍的麻木不仁。每一个幸福而满足的人的房门边都应当站上一个人,手里拿着小锤子,经常敲门提醒他:天下还有不幸的人,不管他自己怎样幸福,生命迟早会对他伸出魔爪,灾难会降临,例如疾病、贫穷、损失等。到那时候谁也不会看见他,不会听见他,就像现在他看不见,也听不见别人

样。然而拿着小锤子的人却没有,幸福的人生活得无忧无虑,生活中细小的烦恼微微激动着他,就像风吹杨树一样,于是天下太平。”
  像尼古拉·伊凡内奇这样庸俗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可怕的——对他人生活境遇的不理解和不认同,继而导致滋生出“恶”的重要土壤,即普遍的人心冷漠和对苦难普遍的视而不见和麻木不仁。伊凡·伊凡内奇的这番警醒,可视为出自契诃夫本人的心中。而这样的警醒,即使是在今日的世界,也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俄]高尔基、布宁等.回忆契诃夫[m].巴金、李曦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3] [俄]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卷10[m].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外语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