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美育是通过音乐进行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在净化情感,陶冶高尚人格;缓解压力,获得心理平衡;愉悦身心,张扬生命活力;协调活动,增强集体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策略主要有:把音乐美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大学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和价值建构功能;挖掘音乐美育中人格培育的因素;搭建大学生人格历练平台;加强校园音乐美育环境建设;建立高校与高校和高校与社会的音乐美育体系。
关键词:音乐美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98-02
一、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美育则是通过音乐进行审美教育的,它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结晶,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它是通过有序列的声音和肢体的动作,丰富的想象,感染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美育要立足于“育人”的基本目标,用音乐启迪、激励和感染学生,使其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
(一)净化情感,陶冶高尚人格
美育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感、宣泄情感,从而达到净化情感、丰富情感的目的。审美是一种直觉的、超功利性的精神活动,它对人格的培养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净化情感是指大学生在深受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宣泄某些压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获得情感的纯净。音乐是综合性的艺术,在视,听音乐的瞬间情绪过程中,人最能被感染打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并认为“音乐美育比其他美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
音乐确实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引起人强烈的情感体验。音乐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净化,就是通过对人心灵的撞击而使人的某种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使心理得以维持平衡,并进而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在《业内》中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就是指音乐具有排遣忧愁的功能。大学音乐美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宣泄情绪,弥补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体验的不完美,而且能够凭借情感的沟通和震撼,激发大学生的生命热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二)缓解压力,获得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高科技和大工业生产因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和职业化,使人们陷入单面化和符号化,物欲的膨胀和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精神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美育可以使大学生超脱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艺术的陶冶中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的和谐,在对美的追求中得到个性的发展,并实现人格的完善。
(三)愉悦身心,张扬生命活力
身心愉悦,是指音乐和舞蹈具有娱乐他人和自娱,使人身心愉快的作用。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特点,音乐美育引导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美感享受中得到教益。人的心灵的智慧,动作的灵巧,姿态的优美,表情的丰富,都在音乐和舞蹈表演的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在音乐中散步,在运动中休息”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人们愉悦身心的需要。20世纪后期兴起的爵士舞、迪斯科、霹雳舞等,丰富了现代音乐、舞蹈文化。大学生能在狂歌劲舞的中宣泄其紧张的情绪,从而愉悦身心,张扬其生命活力。
(四)协调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群体活动的协调,是指音乐、舞蹈凭借强烈的情感冲动力和凝聚力促进入际的交流和整合。从形式来说,有相当多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性的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还是器乐演奏,大合唱,都必须通过群体的协调来完成。大学生在参与这些集体性的艺术活动时,能够培养群体意识,促进人际交流,协调群体关系,从而使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从内容来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对激发爱国热情,团结群众力量一致对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音乐对
天的大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另外,《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中国人》等内容的音乐对大学生都具有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升华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把音乐美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合唱,舞蹈,器乐.音乐讨论,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在课程处理上,可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音乐美育课提到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音乐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
(二)强化大学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促进大学生价值建构
音乐课程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成功的音乐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得到提升。大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前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注意挖掘美育资源,强化音乐课程设计的审美教育功能,有效提升音乐课程美育功能,进而促成音乐课程人文精神的回归,促进学生价值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挖掘大学音乐课程的美育资源,发挥其美育功能。
(三)挖掘音乐美育中人格培育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大学应注重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形式完美、情趣高尚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美育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审美信息,对大学生的性格、情趣、个性形成、意志锻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譬如,反映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音乐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使人坚毅刚强;宁静的曲调可以令人心平气和、心情安定,沉静地对待一切;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摆脱冷落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博大精深的音乐能使柔弱的心灵获得强化和深化。同时将这些音乐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受到教育。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都是震撼人心的音乐精品,它们使大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诸如团结、凝聚、忘我、奋进的精神品质。音乐中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变成人的纯理性的能力,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不计个人得失,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才智,并养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人格修养。另外,阿炳《二泉映月》、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出一种可敬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田园交响曲》更是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人们与大自然交往中的心灵感受。当我们把这些音乐精品介绍给大学生时,这些曲调优美,催人奋进的乐曲,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唤起学生对高尚、健康向上精神的追求,从而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面对人生。总之,受音乐的甘露滋润的心灵会更美好,在音乐沐浴下的人性会更加丰美。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国家篇.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9.
[2]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