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行政区划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其中贫困人口153.7万,占农业人口的44.48%,辖8县市都属国家级贫困县,作为核心板块列入新阶段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先行试点和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是全国和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一、扶贫开发的基本情况
武陵山主战场启动以来,恩施州在中央和省的高度重视、倾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按照“实施三州(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思路,抢抓机遇,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陆续完工、开工建设和成功申报一系列铁路、高速、机场、航港等重大交通项目,使恩施交通瓶颈制约不断解除并日益成为武陵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通达工程、通畅工程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有序推进,居民生产生活基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持续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全州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基地,旅游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呈跨越发展态势;陆续解决基层一系列教育、卫生、医疗、住房、文化等实际问题,不断让贫困群众共享区域发展成果;整村推进、扶贫搬迁、老区建设、智力扶贫、连片开发试点等专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项目监管日益精细化,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的瞄准、投入和帮扶机制;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科学谋划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这些实质性工作的推进,为武陵山扶贫攻坚主战场战略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据统计,2012年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生产总值约48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1%左右; 完成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约达400亿元,同比增长28%以上。
二、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良好开局源于奋发努力,正视问题明晰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恩施州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需要直面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1.基础太过薄弱、贫困人口人多面广,全面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而繁重
目前,恩施州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交通信息闭塞,产业结构单一,2 533个行政村中,还有976个行政村未通沥青水泥路,有1 500个村需要通过整村推进才能实现整体脱贫,有6万户、24万人需要实施扶贫搬迁,有120多万人还没有实现安全饮水。国家贫困线标准提高到2 300元后,全州贫困人口达到153.7万,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占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于深山区、高寒区,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大面广,群众受教育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滞后,产业发展难,脱贫难度大,返贫机率高,解决这些问题十分不易。
2.面对新的要求,满足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生强烈愿望的难度加大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战略政策背景,还是从贫困个体的发展愿景,恩施州都肩负着全面消除贫困现象的光荣使命。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最薄弱的板块,如何按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破解扶贫攻坚又快又稳的难题。我们迫切需要更加凸显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定位,再加力度、再添措施,确保恩施州加快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任务,在扶贫攻坚与全面消除贫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又快又稳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助力形成中部地区战略支点,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
3.恩施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
武陵山片区内周边市、州、区你追我赶,呈现“不进大退、慢进小退”态势。2012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为14 500元,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0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530元,同样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且存在不断扩大趋势。同时,与武陵山片区内的湖南、贵州、重庆等所属的几个相关市、州、区相比,恩施州亟需在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先行先试的实际举措、扶贫攻坚的推进程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集中力量用于重点连片特困地区破难攻坚;在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把片区内扶贫重点县与其它县市区别对待,湖南就直接出台政策规定,每年安排给湘西州的财政扶贫资金、
工代赈资金不低于全省相应资金总量的35%,其中2011年达到2.8亿元,2012年可达4亿元;贵州铜仁市2012年专项财政扶贫资金达到6亿元;同时,湖南、贵州、重庆在扶贫制度设计、争取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一些做法和经验借得我们借鉴;各地扶贫组织机构健全,职能都相对强化,人员编制充足,普遍在乡镇一级设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队伍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等等。这些有效举措,必将大力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发展速度和效果或将快于、优于恩施州。
三、建议与对策
1.以扶贫开发为总揽,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把扶贫攻坚摆到突出的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跳出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分清职责,合力攻坚,不局限于专项扶贫的范畴,充分挖掘和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统筹扶贫系统之外的各种力量,实现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的有机统一,使扶贫开发的各类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目标实施到位,确保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职责落实到位,确保社会各界的扶贫行动跟进到位。
2.把握“先行先试”,“先”字契机,突出“特困地区”“特”字区位,加大政策倾斜
切实将恩施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财力扶持力度。建议加大片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年度增幅高于中央对湖北省转移支付的增幅。逐年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全省资金总量的比例,不断增加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片区的投入规模。争取支持片区高科技矿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积极支持片区推进资源税改革,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国家规划范围内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建设项目中央、省级财政的补助比例,扩大补助范围。积极支持片区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发展经济社会事业项目。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标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力度。在林业非税收使用方面,向恩施州重点倾斜。
3.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多种扶贫举措
从全省视野及战略角度,依靠自身力量和借助外界资源相结合,深入研究制约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统筹整合资源,安排部署一批事关全局、百姓关切、政府关注的重大事项或重大工程,办一些大事、实事,以点带面,率先突破,梯次推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如根据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状况,建议选择设立几处“扶贫产业示范园”,争取部门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将涉及该区域的各类资金捆绑整合使用,明确资金渠道,明确责任目标,各出其力,各记其功,重点突破,形成亮点,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4.适应“率先启动”要求,不断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先行先试”既需要上级部门先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实践创造“鲜活模式”。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打破常规、打破行政分割、破除行业限制,积极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试验区建设路径。要结合实际,创新体制机制。着眼于区域地理、资源实际,突出本地特色,建立产业扶贫跨县、跨乡、跨村合作机制;建立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衔接的利益共同体共赢机制;建立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的跨行业、跨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建立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制度配套的扶贫瞄准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协作共赢和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
5.加大支持力度,凸现湖北武陵山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地位
恩施州属湖北武陵山片区,是湖北扶贫开发工作主战场之一,在以往扶贫攻坚战役中创造了不菲的成绩,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丰硕成果。恩施州这样多种贫困类型聚集地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其历程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凸现湖北武陵山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地位,从思想重视程度、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先行先试的实际举措、区域发展与扶贫脱困的推进程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更需要强化重点扶持,自上而下整合各部门、各环节资金,统筹扶贫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更需要突出“先行先试”地位,出台更多符合连片特困地区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集中焦点于重点地区破难攻坚,使恩施州率先成为于2017年提前实现新《纲要》目标任务的试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