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摘 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一对青年男女梦中相会、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故事中,汤显祖以言情之文表达着自己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至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色彩和悲剧色彩,这些思想内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演绎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论 讽世意识 悲剧意识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的“临川四梦”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杰出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堪称“四梦”之翘楚,汤显祖自己曾评价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至情”理论,讽世意识和悲剧意识,其深层意蕴使剧作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一.汤显祖的“至情”论与人文色彩
  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世界观以“至情”为核心。在汤显祖看来,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是有情的人生,“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世间之事并不是只用一个“理”字就可以全部解释清楚的。
  《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身上就直接体现了这种“至情”观。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写道: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这种“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并不是所受的封建伦理纲常教育所催生的,而是萌发于她的自然生命本身,是一种带有本能色彩的生命渴求。在《惊梦》这场戏中,杜丽娘一如花园便心神沉醉,觉醒的整个过程是一曲对华妙青春和爱情的礼赞: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与大自然的关照对话,诱发了自己内心深处如春暖花开一般自然的春情,这里作者对“情”的真挚赞美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公开肯定女性生命欲望和价值追求,打破了自古以来人们头脑中女子绝对从属于男子的观念,女性和男性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做出自己情感选择和价值判断和权利和能力。因此有人评价汤显祖说:“他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情感和精神,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后来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过程,更体现出一种为获取现实幸福而积极奋斗,不做退让的个体意志力量。“情”已经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更是一种带有强烈主体性色彩的精神生命力,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有力反抗。
  二.《牡丹亭》的讽世意识和干预现实性
  汤显祖的一生仕途不顺,不见容于黑暗腐败的官场,在《牡丹亭》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表征下,却隐藏着他深层的政治潜意识,汤显祖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强烈的讽世意识,其积极干预现实的态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价值。
  首先,汤显祖敏锐地看到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危害性,以及假道学的虚伪性,由此,他在剧作中对其多有讽刺和批判。
  杜丽娘正是处在一个理学和礼教对女性极为压抑的时代,她从小背熟了《四书》,所受的家教是“略识周公礼数”,整天被关在家里如同软禁。杜宝作为杜丽娘的父亲,本身代表了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他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什么七情六欲?”尤其当他位极人臣后更显得绝情绝义,为了维护家族声誉和官场清誉,他不仅不承认柳梦梅,甚至不惜自己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是封建伦理道德造成的人心理的变形和异化。而陈最良则代表着迂腐守旧的封建教化系统,他自然也不会认可杜丽娘的选择和决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活了一辈子,从来就不晓得伤什么春,动什么情。 在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从知识结构到思维方式全面束缚读书人的时代,像陈最良式的小人物是一种特殊却大量的存在,他们既可恨又可怜,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
  其次,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露了当

科场上的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
  《牡丹亭》中,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神圣性都被消除了,甚至,它沦落为读书人实现位极人臣、富贵显达梦想的一种不正当途径。读书人参加科举进入官场为的不是治国为民平天下,而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为此他们也往往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在剧中可见贿赂、巴结等不正风气之一斑。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有辨别珠宝的能力而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随意,最后柳梦梅中得状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苗舜宾的裙带关系,一国状元尚且如此,试想其他读书人该何以自处?
  三.《牡丹亭》的“情礼冲突”与悲剧色彩
  汤显祖曾说:“词家四种(‘临川四梦’),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在这四部剧作中,汤显祖倾注了他对生命和青春的无限热情,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中探视到他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中的痛苦挣扎,他努力试着探寻社会、人生的出路却终不可得,这就是他强烈人生困境意识的成因。处在无路可走又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的剧作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呈现出一种在“情礼冲突”矛盾中无可奈何的悲剧精神。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后花园中看到美好的春天时,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青春的悲凉和无奈,不禁喟然长叹:
  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 ,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尽管杜丽娘在春光明媚的后花园里觉醒了,但她不可能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她深知父母对自己的爱不过为的是“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而自己合乎人性的追求和向往绝不会被正统礼教观念所允许。杜丽娘意识到了自己的可悲可怜之处:困在深闺大院之中,再美好的青春时光都不过是随风飘逝的一片叶子,在命运不定的风中悄然落下——这不仅仅是杜丽娘的悲剧处境,也是当时时代中千千万万女性的悲剧处境。 这种悲剧冲突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解决的,于是,汤显祖构建了一个梦幻世界,在一个唯美浪漫的梦中,杜丽娘在与柳梦梅相识、相恋了,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最后为情而复生。这个梦幻的美丽肥皂泡看似美好,但是它一戳即破,经不起风浪考验而难以长久。
  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初,她对婚事的态度是:“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当柳梦梅想要和她交好时,杜丽娘又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他。于是我们看到,在汤显祖笔下,一旦人物回到现实世界,便“成人不自在”,小姐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行事,受到种种束缚。在剧的最后,汤显祖还安排了一个“奉旨成婚”的光明结局,借助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来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这种处理手法本身就隐含着极其深刻的悲剧性,因为当事人本身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爱情,他们的可怜的幸福是别人赐予的,若不是别人的施舍和同情,自己如镜花水月的爱情只能走到尽头。
  为什么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为什么杜丽娘一旦获得重生,就不得不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投诚?为什么婚姻自主的追求终究落进“奉旨完婚”的窠臼,步上“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的旧途呢?这“情”与“礼”的冲突不仅仅是杜丽娘所面临的,同样也是一直困扰着汤显祖的难题。
  “十六世纪的中国……理学的禁欲主义的崩溃被视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情与理的对立只停留在思想家们对传统经典的反刍中,实践本身还没有提出解放人性的任务,晚明肯定人欲、张扬自我、解放个性的社会思潮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却没有提出新的道德规范……文学作品写的爱情,只能是梦幻中的追求,如果有幸结成良缘,也一定要垫上一块‘夫贵妻荣’的基石,才算是理想的婚姻,它们并没有真正摆脱封建思想规范的牢笼”。汤显祖作为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熏陶,对封建观念压抑人性深恶痛绝的觉醒者,黑暗不幸的现实使他大声呐喊:“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并不惜笔墨为“情”高歌;而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熏陶的文人,新的思想风潮并没有提供给他以充分认可个性自由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他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也只能让笔下的人物在任情任性之后回到冷漠封建规范的框架之中,止于对特别压抑人性、极其违背常理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艺术化的处理。
  四.总结
  综上我们看到,自

然而生、深挚而能量非凡的真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热情高歌的主题,这个“生生死死”的动人爱情故事背后,同样隐含着讽世意识、悲剧意识的多重文化意蕴。《牡丹亭》的艺术魅力也更在于这丰富的生命哲学、社会探索和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与反思,它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思考和挖掘空间,不仅在舞台演出上数百年不衰,亦在学术界被不断地关注和探讨着。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外语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